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259阅读
  • 4回复

佛 学 答 疑(吉祥祝福师父开示录)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234
铜币
247
威望
2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自序


本人因为感到佛法的深奥,正确,为了能专心学习并且亲身修行验证,于九三年初舍俗出家。在此后的十几年中,阅读过净土思想相关的所有经文,在康藏学习密宗历经六个年头,阅藏数年,学律两年,数次住在禅堂圆满参加禅七实践,住山实践三次……。

总之一无所成,却积累了很多失败的经验。本来还无意讲经说法,却因为在网络上好意调和争议,被佛友们要求回答问题,至今已经四个年头了。有善友为了让不能上网络的人也能了解,故整理了少部分问答笔记印刷流通。我也愿以我积累多年的失败经验,使更多的人少走弯路,早日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而同意发表。


愿正法久住人民安乐!

                    惭愧僧:吉祥祝福










二、佛学基础知识         

1,什么是佛?
佛是梵语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其中有些是翻译错误)。意译觉者、知者、觉。是觉悟真理者之意。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种,是第一个阿罗汉。佛教中将第一位无师而能自觉自悟获得究竟解脱之圣者称为佛。无师自证的佛又分二种,其中如无因缘建立宗教普遍利益众生的叫做辟支佛陀(独觉)反之称为佛陀。
    佛陀和声闻阿罗汉都有究竟的智慧,断尽了所有的烦恼,证得了完全的解脱。但是佛陀能遍知一切,具足四种无碍辩才和十八不共法,是第一位无师而自证获得究竟解脱的人,在福德、神通力等方面超过一般的阿罗汉。

因为佛是第一个阿罗汉,所以在同一个世界的同一时期只可能有一尊佛,其后成就的圣人因为都是以佛为师,听闻学习佛陀的教言成就的,就叫做声闻阿罗汉,佛被称为佛陀阿罗汉。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的佛陀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若还有其他人自称为佛陀,必然虚假。

2,什么是佛教?

佛教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佛陀对世人的训示;二是指这个宗教。
  (1)一般人将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的宗教当作佛教。这里包括佛陀在世时所讲的思想,也包括了后人由于善意、恶意或无意地对佛法的增加及删减,还包括与世俗迷信及其它思想体系的融合,包括后人所加的祈求神灵护佑、销罪、除灾、赐福等的祭祀仪式,还包括为了适应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的习俗和不同时代出现的变化。种种原因使佛教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的流变后,一般人已经很难再找到它真实的原貌了。
(2)佛教这个词本来的含义是指佛陀对世人的教导训示。其中包括对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的描述;包括如何使自己亲身认知真理并真正从痛苦中解脱的正确方法;劝人断恶修善;及其信众的管理规则……等。有些是哲学的范畴,有些是道德的范畴,也有属于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的范畴。内容众多但可以简单分为世间布施、持戒、相信缘起法则等和究竟的出世间的四圣谛。


3、什么是佛法?
关于佛法有三种解释。
  (1)佛所说之法:既是佛教导众生之教法,包括对佛陀所证的真理的描述,各种善恶的差别,劝善断恶的世间法,及四圣谛的出世间法。
  它有五个特点:(A)善说,符合实际真理。(B)现报,不需要等到来世,现世就可以证实。(C)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都可以修道。(D)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E)来尝,应当自身证悟。(F)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
  (2)佛所得之法:即佛陀所证之福德智慧禅定解脱等无尽的种种功德。
  (3)佛所知之法:佛能遍知一切,故佛所知之法即是一切诸法。(这种说法有欠恰当。若所知之法就是自己所有的话,当我们知道别人的财产时,那些财务就应该是我们的了。很遗憾,事实上却不能如此。另外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又可以分为善、恶和非善非恶法。其中的恶法是佛陀自己已弃舍也让我们舍弃的,不应该是佛法;而善和非善非恶法中有些能够增上烦恼导致轮回的,及那些无意义的法也是佛法所不取的。)

4、什么是僧?
又做僧伽,僧佉,僧加,僧企耶,僧众等。译曰众或和会,是团体,是和合的意思。是指四人及四人以上之比丘众或比丘尼众的和合团体。因为每个比丘比丘尼个人也代表出家僧群体,所以也常将个人的比丘比丘尼称为僧。(也有以三人为僧,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是在家俗人不明白佛制戒律,故造成漏洞;或是有佛教之外的宗教以三人为僧。)

僧的和合有六个含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此名六和合。

5、什么是三宝?
三宝是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皈依依止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又作三尊。
  (1) 佛宝,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这个时代的佛宝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或泛指一切诸佛;
  (2) 法宝,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
  (3)僧宝,指修学佛陀教法之出家弟子集团,尤其是指四双八辈的贤圣之人,即是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以上三者具六义故称三宝。(一)希有之义,谓此三者累经百千万劫,一如世间难得之珍宝。(二)明净之义,谓此三者远离一切有漏法,无垢明净。(三)势力之义,谓此三者具足不可思议威德自在势力,除贪去毒。(四)庄严之义,谓此三者能庄严出世间,一如世宝能庄严世间。(五)最胜之义,谓此三者于诸出世间之法中为最上胜妙者。(六)不变之义,谓此三者乃无漏法,不为世间之八法所更动变易。


6、什么是阿罗汉?
    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是佛教中修证之最高果位。意为“应供”是指他们已经通过修行断尽了一切烦恼(心理缺陷),亲近恭敬供养他们会得到最大的乐果(不但可以获得一本万利的无尽福报,最终也能成为阿罗汉究竟离苦安乐),因此应该受人天的供养。又译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

佛陀的十号之一就有“应供”。佛陀也是阿罗汉,是第一个阿罗汉。第一个阿罗汉就叫做佛陀。

7、什么是四圣帝?
(1)苦圣谛。「比丘们!这是苦圣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不喜欢的会合(怨憎会)是苦,与喜欢的别离是苦,不能得到那种想要的,这也是苦,概要地说 :执取五蕴是苦。」

(2)苦集圣谛。这是苦集圣谛- 那种贪爱是再生、与喜贪结合、到处寻求喜的,也就是:  欲爱、有爱、无有爱。

(3)灭圣谛。比丘们!这是苦灭圣谛-就是那种相同贪爱的灭去无余、舍、丢出去、解脱、不执取。

(4)道圣谛。比丘们!这是导向苦灭道圣谛- 就是这八支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8、什么是四念处?
(1)身念处(2)受念处(3)法念处(4)心念处。

9、什么是四正勤?
(1)已生恶令永断 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为勤精进也。

(2)未生恶令不生 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为勤精进也。

(3)  已生善令增长 对已生之善使增长,为勤精进也。

(4)未生善令得生 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也。

10、什么是四神足?
(1)欲神足、(2)勤神足、(3)心神足、(4)观神足。

11、什么是五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1)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

(2)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勤。

(3)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

(4)定根者,当知是四禅。

(5)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12、什么是五力?
(1)信力: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2)精进力: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3)念力: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4)定力: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5)慧力: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13、什么是七觉支?
(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14、什么是八正道?
(1)            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

(6)            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 它们属于三十七道品)

15、什么是五蕴?
(1)色蕴。总括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

(2)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3)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4)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5)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

16、什么是六入处?
(1)眼根(2)耳根(3)鼻根(4)舌根(5)身根6意根。

17、什么是十二处?
(1)眼处(2)色处(3)耳处 (4)声处(5)鼻处(6)香处(7)舌处(8)味处(9)身处(10)触处(11)意处、(12)法处。

18、什么是十八界?
(1)眼界、(2)色界、(3)眼识界、(4)耳界、(5)声界、(6)耳识界、(7)鼻界、(8)香界、(9)鼻识界、(10)舌界、(11)味界、(12)舌识界、(13)身界、(14)触界、(15)身识界、(16)意界、(17)法界、(18)意识界。

19、什么是无明?
无明:和”愚昧无知”是同义词、解释为:不明察事物的本质是无常,不圆满,无我。特指心灵造业的原因,烦恼的起因,轮回的根源。泛指那些把并不存在的事物或者特性以为是存在的错误认识;也指那些把存在的事物或者特性以为是不存在的错误认识。

20、什么是我见?
我见:古译为”身见”、”萨迦耶见”,它是“无明”的具体表现。“我见”解释为:认为在每个人中有一恒常不变、亘古长存的绝对实体。这实体就是那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真实本质、 或有说为”本心、自性”或有说为” 梵、大我、神我”又或有说为”本性”……名字相异而意义相类同、这种观念认识就是”我见”。这是众生烦恼和轮回的根本、

21、什么是无常?
无常是 生灭、变易、运动或有已而无的意思。

22、什么是无我?
经典说“不圆满即无我”,因为无常和不圆满指示我们一个你不能自在,不能主宰的事实和自然规律性。

23、什么是十善?
十善又名十善法、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三种身的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的行为(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心的行为(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不偷盗多行布施,会富有所的财产不易丧失。
不邪淫修清净行,就会身体清洁家庭和睦亲友贞节。
不恶口说柔软语,少斗争常听和顺的语言。
不两舌说和合语,眷属和合不叛离。
不妄语说诚实语,所说为人信用,少听欺骗的语言。
不绮语说有意义的语言,为他人敬重。
不贪欲修清净心,自在不系缚。
不嗔恚生慈忍心,安乐无痛苦。
不愚痴有正见,智慧明达所见不邪曲。
此十能使自他感受安乐的果实故称为十善法。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234
铜币
247
威望
2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3
四念处的修法及相应问题
1、安般念的修法: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在经中说:「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前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于业处。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长时,彼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彼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彼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彼知:『我出息短』。『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呼吸。开始修行时,我们要先坐好,单盘腿、双盘腿、自然盘都可以(女的最多只允许单盘腿)。臀部多少要垫一点东西,因为腿比臀部高,一坐下来时,腰会向后突。腰部要求既不向后凸,也不向前凹,把脊柱自然挺直就好,不要用太强的力度,拉直就好了。百会上领,颈向后靠,下颔回收。牙齿轻轻咬合,两唇闭合,舌自然平放。眼斜向下视,眼皮自然下垂。
有些修行的人爱皱眉,皱眉的同时一般都伴有或轻或重的嗔心也会障碍入定。那么爱皱眉的人就要反复多想几遍眉放松。手姿势不重要,舒服不动为度,两手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也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也可以,两拇指相触。应当以舒适的姿势坐好,然后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你应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感觉到气息的进出。开始时可能心念粗观不到呼吸,或昏沉散乱不能专注,就可以用数息的方法。你应在每一吸呼接近末端时数:「入、出、1;入、出、2;……入、出…10」一般不超过10。也可以只数入息、或只数出息。如此数息时,你将能使心专注,平静单纯地只觉知气息的长短。觉知每一入出息时间的长短,你会发觉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
数到心逐渐柔和平静了,不数数也能守住呼吸的时候,就不要数了。这时您就观着呼吸,吸气长你就认知它长,吸气短你就认知它短。尽量不要故意调整呼吸的长短,那样就不是观呼吸了。逐渐的呼吸会越来越细微,这时可能感觉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消失掉了,可能是腿消失掉、手消失掉、或是身体轻松或增大缩小,有光明等等,身心出现了遍满全身舒服的乐受和欢喜心,这时你可能就入禅定了。
如果你得了禅定,不要贪着在里面享受乐受。要练出入定自在。你要反复入出禅定,在这个过程中看清楚是怎么入进去的,怎么出来的,找到自在入出初禅的窍门。然后锻炼自主控制住定时间的长短。你要先想一下我在初禅里呆5分钟,入定后就在初禅呆5分钟,到5分钟就退出来了。三五次有把握了,再练十分钟,在里面住十分钟,十分钟也三五次有把握了,再练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也有把握了,继续可以练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等。住定时间久禅定越稳固。但是不可以贪著没有期限。也可以练到住定十五分钟后就不练了。这时想我要进二禅,继续专注观呼吸。进入二禅之后同样要练“入、住、出”的自在,练成之后,再赶快进入到三禅,三禅之后也要练“入、住、出”的自在,,再进入四禅,练四禅“入、住、出”的自在。四禅练到之后,大家可以不再往高处练了。四禅的定力最利于开智慧了。就这样反复的先把出定、入定、在定的自在练好,最好练到一个念头想进几禅就进几禅。想在里面呆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想出定就出来。以后每日都要复习以免遗忘。
下面还要了解一下各禅定的禅支情况,便于对照你在几禅。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一境性。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一境性。四禅是舍念清静,一境性。
这一方法既对治散乱的心、也能开智慧、
2、受念处的修法?
首先坐好,调整好身体,具体坐法请参照修定的方法坐。我们先观察头顶中间头皮的感觉,有不舒服的感受叫苦受,你就认知它是苦受。有舒服的感受叫乐受,你就认知它是乐受。有不苦不乐的感受叫舍受,你就认知它是舍受。假如没有感受的地方你要细心的观察,是你没有观察到。就这样一点点的往下观察,头皮的感受观察完了,再观察额头的感受。一定要如实的认知它是苦受、乐受、舍受,对于苦的感受不要起厌恶心,不要想着把这苦受赶走,不要起嗔心。对于舒服的乐受不要想着保留,这是贪心。只是旁观着感受,如实的认知它。继续观察眉头的感受,眼的感受、脸的感受、鼻子感受、下颚感受,然后是喉部、肩部、大臂、肘部、小臂、手腕、手掌、手指、在顺着手指往回观,手指、手掌、手腕、小臂、肘部、大臂、肩部;再观胸部、横隔膜、腹部、胯部、大腿、膝盖、小腿、足跟、足面、脚指,再往回观脚指、脚掌、足跟、小腿、膝盖、大腿、胯骨、腰部、后背、颈部、后脑、头顶。这是观察感受的大致顺序,开始观察时可能比较粗,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会越来越细微。按照这样的顺序一点点的观察、一寸一寸的观察。随着反复不断的观察你会认知真相,如实认知这些感受都是无常的。这一修法既能烦恼减轻,也能开智慧!
3、问:如何修慈心?
答:修慈心的方法有好多种,先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先调整好身体,身体要中正放松,适中,脊椎要直,想象头顶上顶个碗,具体坐法和修定一样。放松的越彻底就越易得定。坐时不要捻念珠,手的摆放以舒服为度。先这样调整好身体,对将来修行会有很大好处。
首先是愿自己远离各种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幸福好运、吉祥、快乐,没有怨仇、没有斗争、远离烦恼、远离恐怖;然后将这种慈心发给自己的亲友,(同性别的亲友)也愿自己的亲人远离各种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幸福好运、吉祥、快乐,没有怨仇、没有斗争、远离烦恼、远离恐怖等,再把这个心态转向房间所有的友情,不管是老鼠、蟑螂、蚂蚁、鬼神等都得到快乐,都得利益;再继续将慈心发向整个城市、整个国家、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整个宇宙。愿所有的众生都能收到您的慈心,都随喜你的修行功德,愿他们都得到利益,远离各种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幸福好运、吉祥如意,没有怨仇、没有斗争、远离烦恼、远离恐怖等。反复的观想,让这种慈心生起来。
佛陀在世时降伏魔怨不是用刀枪咒语的,而就是用此方法。即使慈心定还没修成就时你也可以因此获得安详快乐。
修时要注意两件事:一是不要生起爱染心,初学的人不能对异性修,如出现难舍难分就错了。另一个就是你真的能放出慈光了走到那这个房间都有可能会感觉发亮时不要以为是水平高了,这种现象只是我们平时的心太粗没有感觉到,知道是自然现象就可以了,你要认为是神奇就易着魔。遇到境界如实认知并且不生贪嗔恐怖是降伏万魔的最好方法。注意这个愿亲友吉祥幸福都得利益的心态就是慈心,安住在这个慈心中,反复观想。
日常生活中假如有人骂你不要理他,在对亲友还没有生起慈心时候,不要向仇人观修慈心的,否则可能观起来的是嗔恨心。对外扩散到对整个宇宙的众生都有平等的慈心了,慈无量心就修起来了,慈心三昧就成就了。不能对亲友的慈心重,对其他人轻,这就不是慈无量心了。初学也不能在异性身上取象,容易有爱染心。爱染心重,喜欢攀援的人不适于修慈心,(最好修身念住)不净观。修慈心是对治嗔心和修行障碍的最好办法。
4、问:请教师傅几个问题:
安般念是每个人都适合修炼的法门吗?如果一个人的呼吸比较细微,是否可能会觉察不到呼吸?如果觉察不到呼吸,有什么好办法?
  师答:安般念是大多数人都适合练习的法门,是佛门最常见的修定法门。安般念就是观呼吸。因为每个人的习气和烦恼的不同,若不能一次就观到呼吸,要反复的修习。一个人呼吸很细微也不可能观察不到,是你的心念不够细微。佛陀的古道论坛里几乎处处都有安般念的相关资料。你在认真看看。但关键是要实际的修行。你不要一直想象如何修观呼吸会出什么状况?实际修行中与你的相像经常会完全不同。你自己要开始修,出现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就好了。
修观呼吸时可以先反复放松身体和心,直至呼吸自然显现再观呼吸。
5、问:师父您好,血压高的人观呼吸时,是否容易引起血压上升?哪种方法更适合他们?谢谢师父!
师答:心脏放松,可以在腹部观呼吸。每日放松经行,注意力在足心(若无杂念一般有半个小时血压就会降下来)。每次经行时间最少要半个小时。
6、问:顶礼法师!有问题求教--关于观呼吸
我观呼吸一段时间了,无缘无故的在内心开始恐惧,对鬼,对黑暗,对尸体之类的东西会特别怕。以前,小时候有过这种恐惧,后来随着年龄增加,不特别注意就不会怕这些的了,在练习观呼吸一段时间后,这种恐惧又深深的抓住了我。请问法师,我该如何克服它?另外,我观呼吸时有个问题,就是只要一注意呼吸就会有意识的控制呼吸,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去看呼吸。问过一些人,都说原因是我没放松,多放松就好了,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情形,是这样的吗?
师答:祝您和所有修行者都无障碍顺利证道!
(1)关于恐怖心的原因可能是说明过去世伤害过众生的原因。您应该每天加修一座慈心定来对治,解除冤仇。
(2)观呼吸时若能做为旁观者去看呼吸很好,但是有些人并不都能立即做到。您若是有意识的控制呼吸能专注,降伏烦恼也是可用的方法。若有紧张障碍的话,一般都是因为贪心,他们所说的放松的方法可以对治。您也可以观察当时的心态,看看是否是急于求成,想获得个什么东西等贪心?旁观这种心态,无烦恼时自然就会放松了,再观呼吸。若发现有烦恼就再观察心。这样降伏了五盖就入禅定了。
  7、问:请教打坐的问题?
  在学习观呼吸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觉知身体。时间不长就又回到我以前觉知头部的感觉,尤其头部眉以上部分,一段时间很专注后,很透彻的感觉,身体很多部位感觉"无",有轻安觉知,到了一定程度后发现喜欢呼吸渐弱的感觉,有神经系统兴奋的感觉,有喜悦心出现,甚至下根有冲动冲动,于是不敢再发展下去,往往主动退回来。请问我该如何?是不是我应该只是观呼吸,单纯的呼吸,让心更专注,放弃我上面提到的修法?谢谢!
师答:您可能过去有专注于身体修行的习气,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入禅定,修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忆念自在。可以用您原来的方法。但是要参考观呼吸时所证禅定的特征界限,和如何修自在。不知道你是否也有修观呼吸的习气?有的话观呼吸也可以很容易入定,若没有则可能很困难。
因为修定慧时对治了烦恼,身体也会相应调整,身体状态变好了可能会有下根勃起的感觉。注意不要随顺它,不理会它就没有问题。否则若是随顺增强这种感受,会随顺烦恼而造成障碍。也可以在呼吸上加重注意力,下根勃起的感觉渐渐就消失了。一言难尽,欢迎您看佛陀的古道论坛里的资料,有时间的话来我们的语音视频聊天室里用语音交流。
8、问:请教法师观呼吸法是否要调息?您曾经说过修习观呼吸法不要调息,今天我看见孙伦大师的禅法要求用力呼吸,这是怎么回事?
    师答:观呼吸法不是完全不可以调息的,根据具体需要也可以调息。这是修行的技巧不同。孙伦大师的禅法好像是修受念处,通过调息直到产生苦受后观察苦的感受。
  9、问:身念处中的第二个法门是在四威仪中培育正念,四威仪是不是概括了人的一切行动?
  师答:四威仪是行、住、坐、卧,是人的一切行动。在一切行为时都能如实认知就是有正念,若一时没有觉察就是失去正念了,要立即提起正念。
10、问:如何开智慧?
答:开智慧要修四念处。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修身念处的方法有,观呼吸,(也叫安那般那),还有不净观也是身念处,也有的观自己的行住坐卧一切行为也是身念处,也可以觉悟真理,(传说阿难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整天的观察,断尽了所有的烦恼得到究竟的果位证解脱的)。受念处是反复观察身心的感受,只能做旁观者,只能看着,不能造作,有苦的感受也不要赶他走,有了舒服的感受你也不能留着它,逐渐的你就能如实的认知真理。还有心念处就是时刻觉照你的心,有了贪心你认知它是贪心,有了嗔心你认知它是嗔心,非贪非嗔你认知它是舍心。反复的认知,以后你会认知你的心是在刹那刹那的生灭,每个心念的生灭你都会观到的,可以认知真理破掉我见,直到烦恼断尽。还有法念处观因果关系,观察五蕴、五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七觉支等等。观察下去最后你就会发现真理。
这些都是开智慧的方法,只要开智慧就不要有造作的心,就能觉悟真理。有的方法是把自己观做一个高尚的身体等等,这都是造作的,不能觉悟真理。修四念处时越观察人越聪明。只要用一个方法就足够,有了苦乐你就看着它,逐渐就能如实的认知真理。想开智慧只有如实观。认知真理后再继续观,渐次就可以断尽所有烦恼证得解脱涅槃。
11、问:为什么要经行?
静坐和经行都是佛门修持禅定和开智慧消除心的贪欲、嗔恨、愚痴缺陷的具体方法。静坐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动中修定慧,两者交替进行。从经律中可以发现,佛在世时对此两者同样重视,甚至在修智慧时经行的修法更有胜于静坐之处。可惜经行的修法为我国的佛教徒所轻视失传了很久了。
    经行中若专注于意守一处,如:呼吸,身体的某一部位,观想某一形象,反复默念一句话则是修禅定,可以压服烦恼使身心安乐;若经行中观察身、受、心、法,观察人生宇宙的自然现象则是在修智慧。经行中可以调节身体,也可以消除众多烦恼获得身心的清净安乐,大得可以体验整个世界,微细时可以观察组成身心的最微小的微粒和每个心念的真相,也可以体验每一刹那中物质与精神的众多生灭变化。其中的利益不是亲身实践的人所容易理解并获得的。
12、请问师父心解脱的标准是什么?是否观到心生灭即是心解脱?谢谢师父!
师答:关于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
慧解脱:是以慧(无痴善根相应心)尽一切烦恼漏,但是因为禅定不够深没有证得灭尽定不能证得八解脱。
心解脱:是离贪嗔痴心得解脱。主要是断尽贪心以无贪善根相应心证解脱。
俱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及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八解脱是要靠慧和禅定才能证得。俱解脱就是慧解脱加上证到灭尽定。俱解脱也可以解释为于烦恼障(惑障、事障)和所知障(理障)皆得解脱。
慧解脱主要是由以慧尽一切烦恼的方法证得,心解脱主要是靠断尽贪心证得,若慧解脱再证灭尽定就是俱解脱。从这里可以看到,心解脱主要是靠断尽贪心证得。观心生灭主要是在修无我的智慧,观到心生灭可能会如实无间认知无常无我而破我见,也有人观到心生灭还不能破我见的。比如观到心生灭可以认知心的无常性,而那些执著心外还有常有不变的如来藏,佛性,第八识,见精明性……等等的人们观到心生灭就只能认知六识无常,却破不了这些幻想出来的常有的我见(法执)。观到心生灭如实无间认知无常无我而破我见的人,可能证到初至四果,还不都是当下无间证解脱。可能三种解脱还都没有证到,仍需继续努力。另外观心生灭是以修慧为主,依此法解脱应该是证慧解脱,若同时修证了灭尽定就证俱解脱。因为观心生灭不是以对治贪心为主的修行,即使解脱也不该叫做心解脱
13、问: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导说:「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
帕奥禅师解释说:“吸气长是指吸气时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呼气长是指呼气时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吸气与呼气长是指吸气与呼气时都各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
这个吸气与呼气时都各经历一段时间怎样算较长?每当那时,我感到急噪,我应该怎么做?还有我听说四念处法门里面有一个法门是“活在当下”  ,觉察每个举动,这是哪一法门?
师答:前后比较而言而分长短。只是要你清楚呼吸的全过程,不能只知呼吸的次数。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作深呼吸。“活在当下”专注一境时是定,如实观察就是四念处。觉察每个举动是身念处。身念处有很多修法,请参照《大念住经》
观身念住   A、观呼吸   B、观姿势
B、观姿势
(8a)又,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8b)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C、时时彻知无常
(9a)又,比丘们!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著正前方或侧面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在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小便利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沈默时,时时彻知无常。
(9b)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没有说必须要在鼻前观呼吸。你也可以身体挺直放松后,随其自然呼吸的位置观察。
14、问:修不净观和白骨观是否要有有经验的老师当面指导?因为到后面关键的时刻,会有厌恶自己的肉身,甚至有自杀的念头。这是一个关口。
  师答:如有经验的老师当面指导当然很好,没有有经验的老师当面指导我们也可以依照佛经戒律论著及佛友的修行经验来修行。
  15、问:我对于八正道,四圣谛还不太懂。比如《杂阿含经》的第一经与八正道,四圣谛有什么关系呢?
  师答:四圣谛分。(1)苦:是对世间的真相的认知,苦多于乐,究竟是苦。是生老病死等等种种苦。(2)集:是指苦的聚集,苦是如何产生的?造成苦的原因是烦恼。(3)灭:是苦的永久熄灭,就叫做涅槃。(4)道:就是证得苦灭的道路,也就是修行的方法,既是八正道。靠修行八正道才能断尽烦恼使痛苦永久熄灭——涅槃。
八正道就是四圣谛中的道圣谛。我们通过学习和修行认知了世间的苦(觉悟苦圣谛)知道苦的来源(觉悟集圣谛)就是觉悟、开悟。这时就开始能算做是圣人了。然后通过修八正道(修习道圣谛)断尽烦恼证得究竟解脱离苦,自知不受后有(证灭圣谛)成佛或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是说通过不断地观察或观想色、受、想、行、识无常的话,就能证得苦的熄灭涅磐。不断地观察或观想色、受、想、行、识无常才是正观。若能如是正观的话就能升起厌离心,生厌离就可以断尽喜贪,没有喜贪就叫做心解脱,心解脱了的人若想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可以证到。
色、受、想、行、识无常就是苦圣谛。喜贪是苦的因——集圣谛。正观五蕴无常(正念),则生厌离,是道圣谛(八正道有省略)。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灭圣谛。
16、问:《杂阿含经》(一)中色、受、想、行、识无常是苦(苦圣谛)。喜贪是生起苦的原因是集(集圣谛)观察或观想色、受、想、行、识无常是在修道修八正道(道圣谛)。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灭圣谛。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何使喜贪尽?厌离就会喜贪尽吗?
  师答:认知了色、受、想、行、识无常自然就会生厌离,厌离自然就喜贪尽。
  17、问:请法师简单说说证初果到四果的标准?
  师答:要知道它们的标准,应先知道有十种结: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谓系缚有情于欲界之五种烦恼。
  [一、贪结],贪者,贪着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嗔结],嗔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嗔心,而不自已,由此嗔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三、身见结],身见者,谓欲界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四、戒取结],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疑结],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决也。谓欲界众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由此疑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断了身见结、戒取结、疑结即证初果——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其余二结(贪结、嗔结)再断了一部分(贪、恚、痴薄)就是二果——斯陀含果(一来果:最多再来人间投生一次故叫一来)。
此五下分结完全断尽就是三果阿那含果(不还果:就是永远不会再来欲界受生的意思)。
三结:即见惑(见解方面的迷惑),既是五下分结中的一、身见结,二、戒取结,三、疑结。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此惑尽,即证初须陀洹果,故又名初果三结。(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五上分结:上分结者,即色界、无色界之结惑也,为之不得离色界无色界。
  [一、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无欲界粗染贪爱,而于上妙境界取着无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二、无色爱结],无色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无色界众生,虽无色质,而于受、想等法,未能舍离,取着四空禅定境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四空者,即无色界天中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
 [三、掉结],掉者动也。谓上二界众生,心念散动,退失禅定;由此掉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上二界者,色界、无色界也。)
 [四、慢结],慢者,自恃轻他也。谓上二界众生,爱染未断,慢心不息;由此慢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五、无明结],无明者,无所明了也。谓上二界众生痴闇之烦恼。由此无明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断五下分结后,再断尽五上分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就是四果阿罗汉果(应供:应受人天供养)
18、问:关于四念处的修学顺序?
请问,修四念处有没有先后顺序?比如是否可以选择先修心念处再修其他的?还是要先从身念处(安般念)开始修起?请师父开示!
师答:根据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同有差别。
参看《阿含经》中圣人成就的例子,可以有次第也可以无次第。修四念处的每一法都可以使人觉悟真理直至证得究竟的解脱,修一个念处也可以渐次圆满所有的念处,也有人要修所有的念处。
    但是因为人烦恼重心散乱不能专注于正念,就要先借助于一些修禅定的方法来修定力。身念处、受念处对于定力差的人比较容易入手。也有人可以直接修心、法念处的。观呼吸既是修定的方法,也是身念处的修法之一可以开智慧。是绝大多数禅修者必修的方法,但是也有个别人不适合............。
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容易入手的方法。
19、问:经文解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篇经文是什么意思?
师答:师答:佛对比丘们说:因为无明(愚痴),故行恶不善法时,同时就会有无惭无愧心(若有惭愧心的人就不愿意造恶了);无惭无愧心生起来就会生邪见等八邪道法。
      若无无明而有智慧为前提,生善法时,也会生起惭愧心;有惭愧心就能次第生起正见等八正道,因此圣弟子们就正解脱于贪嗔痴,圣弟子如是得正解脱已,就会自己无误地知道:我的生死已尽,已成就清净行,该修得都已修成就,自己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再生三界了。
20、问:师父,请教观身如身如何理解哦?如何是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以此类推,内外为何?再如眼缘色生内结,结是什么?是不是认识、判断的意思?或者就是相的意思?又如,比丘观法如法,内实有念觉支......“念觉支”怎么理解哦?师父,请给予指教。
答:自己的身是内身,他人的是外身;内脏是内身,皮毛是外身;有情是内身,无情的物质世界是外身;现在的是内身,过去未来的是外身。
结是烦恼是心理缺陷。眼缘色生内结是因为眼看外景升起的烦恼。
“念觉支”是七觉支之一,是指能够专心如上观察保持如实观察的心念。
21、问:顶礼世尊、三宝!(合十敬礼)。愿师傅解释一下“神识”。它是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属于物质吗?它也是因缘和合,也是无常变化的吗?它百千万劫都存在吗?善哉!
答:有情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所有的有情不外乎都是由物质的身体(色),和精神(名-受想行识)组成(无色界众生没有物质,纯是精神)。若有人说除此之外有其它的东西,都只是幻想。
我们现在知道物质的身体(色)是和合而成,是无常变化的。精神不属于物质,分为苦、乐、舍的感受,取像的想,还有打妄想起烦恼的行,这三者很容易就知道是缘生缘灭是无常的;最后只有了别功能的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由眼耳鼻舌身根(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器神经)与外界环境接触时产生的,随生随灭也是无常的。还有意识是意根(前一念为后一念的根,所以意根就是念头)于前五识取法尘,和离开前五识单独的想像思维法尘和合所生,也是随生随灭无常无我的。除此之外再有所说都只是幻想了。
所谓神识应该就是意识,不属于物质,也是随因缘无常生灭的,在轮回的过程中如同流水一样无常地存在。
22、问、是否正确皈依此佛法僧三者是鉴别真伪佛教及佛教徒的标准?
师答:佛教徒并不都是圣人,虽然智慧深浅、烦恼轻重、福德大小、行为善恶高低不等,但是只要是皈依正确的三宝就可以被视为佛弟子,是佛教徒了。人们以此皈依为基础进一步断恶行善,闻思修行八圣道正法,即可步步升进直至证得与佛同等解脱的功德。若于此中的内容作了增减修改,虽然还有三宝之名就失去了三宝的原意。是灭坏三宝、坏乱佛教、分裂佛教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邪皈依,不能被称为真正佛教及佛教徒了。
23、问:善意睡眠应该是光明想吗?还是还有其他方法?
师答:光明想是善意睡眠的一种方法。善意睡眠的方法可以不是一种,如吉祥卧,身心放松,眼不有意变暗不有意增加昏沉,眉间或全身轻度观想光明,轻度观呼吸,观身体,观感受,观心,观无常,观呼吸,提醒自己醒来的时间,醒来就静坐或经行......、等等。总之在睡前尽量保持轻度的正念,不贪著昏沉黑暗睡眠,醒来就起床静坐或经行。
24、问:请教禅修中的问题!

    我在看了(内观和禅修)后,认为应该全神贯注在心念上,也就是尽力来让心念落在观呼吸或我自己喜欢觉知的部位(我以前打坐时候意念常停在太阳穴附近)请问这样对吗?在打坐中,在很强制的情况下,我已经可以跨越身体的痒、胀、酸、麻的感受了,当念头跑了后,我会强制带回到来的,这样后,我没有以前疲倦的感受了,心很安住!时间很快,2个小时很容易就到了!下坐后,心情有点激动,感觉有点急,是不是有问题?这几天,嘴角有上火的症状,是否和打坐有关?打坐中,以前喜乐的感受好象没看到,看过战胜苦的文章后,我想战胜苦,但是,2个小时的打坐,我并没有找到苦,请问法师,如何下手!希望能通过网上及时请教可以吗?
    师答:很好!您能否将注意力向下再移一些?按道理是尽力来让心念落在自己喜欢觉知的部位,但是我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体验过将意念常停在太阳穴附近的做法,所以没法估计后果。可以移到眉间,上唇,及更下的中心位置或全部。
当念头跑了后,强制带回到来(就是寻)是对的。当心无法专注时可以强制,在意念不跑的时候,尽量保持自然状态(就是伺),不要强制只是旁观。下坐后,心情有点激动,感觉有点急,可能是出定或起坐太猛的原因,缓和一下就可以了。有时是“(欢)喜心”是正常的。嘴角有上火的症状,以后静坐结束时,要用心将头上的气血向下引,或者可以观想如同水流一样流入腹部或足底。或者可以经行。你这是修禅定,不是修智慧,越修越安乐,不易认知苦。先这样修,认知苦待以后修慧时再说。
25、问:苦、空、非我是什么意思?
师答:苦就是不喜欢的感受等。空是指非常有,不实有。非我就是不是常有不变、唯一、自在的我的意思。
26、简介如何修行?
修行目的实际很简单,只是为了解决自他的痛苦获得究竟的安乐(若认为世间只有安乐没有衰老、疾病、死亡、冤家等等痛苦不自在就不用修行)。当我们修正了能造成自他痛苦的缺陷就可以离苦安乐。
我们知道了人类的十种缺陷可以造成自他痛苦——十恶法,那么具体的修行实际上就是对治十恶法。佛门的修行目的不是将自己修成一个不死的神灵,不是修成世界的主宰,不是修成神怪……。
    十恶法:人的身有杀生、偷盗、邪淫三种;口有妄语、恶口、离间语、绮语四种;意有贪、嗔、痴三种,共计十种缺陷。
我们禁止杀生、偷盗、邪淫就是修身体。
人们不妄语、恶口、离间语、绮语就是修口。
心不贪、嗔、痴就是修心。
修身、口是以戒律断除身口的恶行。
    修心的具体方法就是禅定和智慧——修四念处。
修禅定是一类使心专注于一境的心理训练方法。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使心专注而压服散乱心,厌恶心,后悔心,贪欲心,昏沉懒惰心……、等等。
修禅定的最小的成就也会因此感受到:
    (1)、遍满身心的舒服安乐,你想在身体上找到一丝不舒服都是不可能的。
    (2)、减轻了烦恼的干扰,头脑清醒,专注,因此您的智力明显增强,您可能会感觉到世间没有您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3、)因为没有了厌恶心,也就没有一丝不快乐,也就不可能有意地伤害他人和世界,成为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也会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安乐无有恐怖。
    (4、)因为没有了昏沉懒惰心工作学习不知疲倦。
    (5、)因为没有了很多心理缺陷,身心同时也会越来越健康。
    (6)、还有更多其它利益,若是对没有亲自修行过的人说的话,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的,也就先说这些了。
    修禅定的具体修法非常多,对于不同的心理缺陷可以选择不同的修法比如观呼吸,四无量心,白骨观及其它的不净观修法,十遍处(若能正确地使用念佛和持咒的方法,也是修禅定的方法)。
修智慧的方法是在有了一定禅定为基础的情况下,如实地观察自他的身心和世界,因此发现人生和宇宙的真相的一类方法。这类方法也有无尽的修法但是可以分为四类,因此统称为四念处(又名观、内观、毗婆舍那等等)。
修智慧可以增强人们的观察能力。人类有很大的潜能在人类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奇迹,但是人类具体潜能有多大现代的科学还是不能了知的。经过佛门定慧的心理训练消除了烦恼的障碍,就可以发挥出这类潜在的能力。这个时候人们自己的身心就是最好的科研仪器和实验对象。
    曾经有一个人自幼一直有伤感的心态,生活处处不顺利。她问我:“如何可以扬眉吐气,如何才可以转运?”
我说:“你先不要管这些,先观察自心是什么样的心态?”
她观察到了伤感的心态,我对她说:知道这种心态使她痛苦就不要助长它,但是也不需要灭它,只是如同旁人一样地观察清楚它。因为她不再助长也不增加其它不好的心态,她的伤感心态开始减轻,大约用了半个小时就全部消失了,身心感受到没有过的安乐。要知道这种心态伴随她最少有二十多年了,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全部消失了!
这时候我问她:你现在扬眉吐气了吗?她说:就这么简单!?
我说:就是这么简单。你在以后的生活中只需要坚持观察下去。生活就会改变的,运气就转过来了。
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奇迹。她以后的生活质量必然完全改变。我在这里使用的方法就是四念处里的心念处。其余还有很多好处我要是说出来的话反而会使很多没有亲自体验过的人不能理解,所以到此为止。有兴趣的人自己实践吧。
27、什么是修行的成就?(什么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什么四果圣人。)
    断除身口的恶行就是佛门的戒律的修行。若能身不作杀生、偷盗、邪淫三种;口不作妄语、恶口、离间语、绮语四种的人,就能保证生活安稳,来世继续为人或者升天而不会堕落。
    有了上面的基础才好进一步修心,否则就很困难。
通过修禅定使心专注于一境,克服了散乱心后悔心,压服了贪欲心,嗔恨心,疑虑心,昏沉心等这些病态心理时,心就会得定,遍满身心会感到无处不舒服(佛门术语叫乐),心里也会感到欢喜(佛门术语叫喜)。这时候就是禅定的初级水平,被称作初禅。因为是最浅的禅定心念还不很专注不熟练,所以念头还会跑掉立即就会寻找回来(寻)寻找回来后还需要努力保持心的专注才会使它不至于跑掉(佛门术语叫伺)。因为这是最浅的禅定,定力不足所以很怕惊吓。
    继续下去定力加深了,不需要努力保持自然就能守住一境不需要伺了(无伺)念头不会跑掉自然也不需要寻了(无寻)。这个时候就是禅定的第二级水平,叫做二禅。这时候的表现是身心舒服欢喜,因为定力加深了也不再怕声音的惊吓了。
继续专著下去心念就更细微了更平静了,欢喜心消失了,只留下一种安乐的感受。这时候您可能会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了。这是禅定的第三个水平叫做三禅。
再继续下去心更细微更安静时就进入到一种非常寂静的状态,连舒服的感受都没有了,非常地清静。完全听不见声音,呼吸也完全停止(不要害怕,只会获得更清静快乐对身体没有伤害)。这是禅定的第四个水平叫做四禅。
禅定还有更高的四个或五个水平,分别称为:空一切处定、识一切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尽定,可以先不修,所以就暂时不介绍了。
    前面的持戒断恶与修禅定的心理训练虽然利益无穷,有的已经非常神奇了,但是在佛门的修行来说还没有入门,只不过是为了修智慧做准备工作罢了。有了一定的定力做基础,就容易修智慧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定力观察身心和世界(修四念处),因为有了定力甚至可以全天在生活中观察真相,观察的细微敏锐程度也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当认知了人生宇宙的自然规律法则时就能消除对人生宇宙错误的认识,就是佛门所说得开悟、觉悟,就可以被称为圣人了——初果圣人(须陀洹果,入了圣人之流)。现在才可以说是入门了。
  此后继续修四念处使人间的贪欲心和嗔恨心减轻一些了,就是二果圣人了。
当完全没有了嗔恨心及人间的贪欲心时就是三果的圣人了。(这里没有贪嗔心与修禅定时压服贪嗔的心理缺陷还不相同。修禅定压服的心理缺陷还会再升起,而觉悟后修慧(四念处)断除了心理缺陷就不会再复发了。)
    继续修四念处就可以断尽对禅定的贪欲心(因为对禅定这类天界的享受的贪欲心也会造成不自在)、骄慢心、可能造成禅定丢失的掉乱心及对人生宇宙规律的一切无知,就是第四个级别的圣人——四果,就是我们常说的阿罗汉果。第一个成就的阿罗汉就被称作佛陀,就是释迦牟尼佛。
世人常说“佛法无边”,实际上也可以说佛法有边,这就是佛法的边际。这个时候一切心理缺陷已经断尽,一切修学都圆满了,不需要再修学了,所以又称他们为无学。也因为消除了一切心理缺陷,无论他感受到什么环境心理都不会被左右,不会生烦恼痛苦,获得究竟的安乐故被称作涅槃。(涅槃并不是死的同义词,佛门将完全的离苦安乐叫做涅槃。)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智慧的开发觉悟真理和烦恼逐渐断尽,既然智力改变了,心理特殊了,生理也必然与常人不同,身心一步步地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乐和超与常人所能理解的能力。……
    世人常误将所有的圣人都叫做阿罗汉,实际上只有究竟成就的圣人才能够被称作阿罗汉。如上可见佛门不将那些怪异的事情当作成就,而是将对自然的规律法则认知的智慧和断除心理缺陷看作真正的成就,这是佛门与其它宗教及气功的本质区别之处。在这里大家也会了解到,为什么佛陀会说:他只是第一个如实认知真理的人,而不是制造真理的人了。佛陀除了承认自然法则,人和宇宙的流变发展都遵循自然法则的规律外,不承认还有任何其它的主宰,包括他自己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而只是众生的老师。同样因此佛陀认为祈求神灵包括祈求佛陀而不自己修行开智慧断烦恼,是不能究竟摆脱痛苦的。因此佛陀反对迷信崇拜,反对超拔等祭祀活动。
[ 此帖被数据恢复在2009-08-23 09:28重新编辑 ]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234
铜币
247
威望
2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23
其它相关问题答疑
1、问:平常心是人的本性,只要是人就有,如何能超脱?
答:你说的这种平常心不是佛所说的平常心,是错误的心,佛所说的平常心不是这种心。我们人都有欲望、见美色就动心,见逆境就起嗔,见顺境就高兴,就攀缘。我们的心总是随环境走,随着欲望走,这是有病的心。佛说的平常心是平等的心,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靠愚痴是靠智慧来平等的,对逆境不起嗔心,对顺境也不起贪心,认知它是缘生缘灭的,对非顺非逆的境界认知它,也是缘生缘灭的,是以智慧的平等对待各种境界。常人随境走分不清好坏。
能够没有贪嗔痴的心理缺陷,靠智慧来平等的对待一切境界,不受境界左右自己的情感就是超脱。
2、问:人离开世间能带走什么?
答:首先要明白人是由身体和精神构成。人的身体是由物资组成的,有肢干、肉、血、内脏等组成,这些都是物资的和合。他们都在刹那刹那的代谢消亡,说话的瞬间都在代谢,刚才打字的你现在都留不住。它是个相续。这个东西是带不走的。你活着时都带不走,更不要说死了。就是你现在的身体也没法留下。身外的东西就更带不走了。再说我们的精神也是在变化的。我们的心也一样,刚才打字的心现在变成了听问题的心,也在刹那刹那的生灭。活着的时候都留不住,更何况死了呢?
死了的时候不要误以为还有个我的身体在下一个阶段,没有!我们种了善恶因,后面就要感受苦乐果,应当知道只是个因缘的相续,没有“我”来,没有“我”去。
3、 问:大智大慧是如何修得的?
答:首先要断恶,要断恶就要持戒。如果不持戒,你又想杀人,又想饮酒,又想贪,又想成佛,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心很难调伏,不让它生气它就要生气,你想让它高兴它就高兴不起来。这个心很不自在,你要想心念专一做不到,这样不能觉悟真理。那么怎么办呢?因此下一步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心,压服烦恼,使我们的心念专一。就要靠修定来调伏心,不修定人就心猿意马。有了前面的这两个前题你才能修智慧。
开智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胜观(也叫假想观),一种是如实观。如实观就是要如同本来地观察你的身心和外部世界,不是靠假想。只是要求我们对人生宇宙的自然规律正确地认知,认知我们人生所遵循的自然法则。你认知的越透,你的智慧就越大。佛说他不是制造真理的人,他是第一发现真理的人。佛陀就是如实的认知我们身心所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则而觉悟的。第二种是假想观。你知道佛说的没有错误,坚信那种无常苦无我的见解是正确的。这时你就时时的观察,观想无常无我,观想一切如梦幻泡影,观想空性,观想没有实有,也可以觉悟真理。
4、问:生活中能修行吗?
答:生活中当然能修行了,也是必要的。佛陀说保持正念,要24小时保持的正念。具体修法要看你修什么?要是修禅定你就觉照你修的方法。要是念佛你就要专注在佛号上,假如要是观呼吸上就注意在你的呼吸上。假如你在修身念处你,就要观动作,要觉照你的全部动作。初期时动作要慢一些。假如你在修受念处时,要随时注意你身心的感受。假如你在修心念处,随时觉知你的心念的起灭。你起了嗔心,你就认知它,当你起了欢喜心时,你认知它是贪心,非贪非嗔时你就认知它是无记心,但不随顺它们。总是在专心的状态中。假如你在观法念处时,就观察相应的法。
吃饭时先不要着急吃,把碗筷摆好等一下。要注意吃饭的整个过程,饭是如何进口里,如何咀嚼的,如何吞咽下去的?然后感觉饥饿是如何消除的?刷碗和洗菜时你可以觉知你的动作。睡觉观想光明的睡眠,不要想着快点睡着。要右侧卧放松,或想光明或想几点起床;或是观呼吸,随你日常的修法来观察。不要贪着睡眠。要是念佛号你就念着,要是睡不着就一直念,只要不起烦恼、不起嗔心就好。你这一夜不睡也很舒服,但不能强求不睡的,要随自己的身体的情况而定。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每次做事时不要着急办,先要等一等,做一下假想观,一切如梦幻泡影……。总之要时刻如实观照自己的身心!
5、问:什么是轮回?
    答:简单的说是我们在过去世所做的因感受了今世的果,今世我们所做的因还会影响到下一世,此生要结束时还要有下一世,还要继续的感受果报,这种不能超出世间的不自在就叫轮回。
6、问:修行怎么与待人处事结合起来?
答:假如修出世间法,你就远离世事,越清净越好,越远越好。在家人要做不到真是远离世事,那怎么办呢?你要修慈心三昧,既要慈悲又不爱染,对于众生普遍的平等慈善,讲究文明礼貌。这样的待人接物就会处理的很好。
7、问:诵经时来了客人怎么?是接着诵,还是停下来?
答:按道理是不该停的。只要家里人和客人不反对,明白因果的,你就继续诵完。假如不理解的人你最好随俗,不然的话他会认为你太怪了,以后会干扰你,就先停诵,等客人走了再继续诵完。
  8、问:为什么别人的错都会怪罪我?我该如何去面对?
答:先打个比方:好比见到一个西瓜,你会认为这个西瓜是由苦瓜的种子所生吗?你肯定不会这样认为。那么你看见苦瓜你也不会认为这以前是甜瓜的种子所生的吗?肯定不会。你懂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为什么别人错会怪罪你的身上。这是因果,没有苦因得不到苦果。那是你过去种的苦因。应该不生烦恼以慈悲心面对。
9、问:学佛的同时也学外道,看圣经行吗?
    答:我建议你还好是先把佛经搞懂了,其它的思想也就都懂了。你现在这样是佛经没懂,其他的也没懂,一起学反而会互相干扰。建议您先学习《阿含经》。我给你提供几个问题你去读《阿含经》,一是不管佛门的那个宗派都要觉悟一个共同的真理,那么觉悟的这个真理是什么呢?二是佛法的目的是要我们要究竟出三界,达到涅槃,涅槃是什么样的境界?三是怎么鉴别外道的方法:你把我们三界、六道的境界搞清楚,把四禅八定的境界搞清楚。你就明白那些外道的境界是什么水平了。
你明白了这些就同时具备了一个能力,就是鉴别别人是否开悟。当有人说他开悟了不要轻信也不要急于呵斥,你要问他悟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假如他悟到了一个常有的东西,说明他的我见肯定没破,不可能是觉悟的人。他若说悟到的是即有又无一类话的话,这是诡辩,他是悟到了个糊涂帐。你可以进一步再问他悟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他要说是光明,那是色界的禅定,假如他悟到一个空境,心里有大乐,他得到的是第三禅的境界,假如他悟到了身体空了,心也清净了,他悟道的是第四禅的定境,还不是开悟。假如他得到是遍满宇宙的法身,他可能得到的是识一切处的定境。假如他悟到什么都没有,他证的是无所有处境界。假如是空中妙有,他证的是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只要是常有的虚空指定没有开悟。
10、问:是出家容易成就?还是在家容易成就?
  一般来讲是出家容易成就。为什么呢?在家有些善行没法修,有些人被生活所累有些恶行没法断,影响修行。比如农民要不杀生不行,种地不杀虫就没法收获。但不是说在家都不能觉悟,在家也有觉悟真理的。出家有好处,但也有个问题,这个时代能真正修行明白道理的也很少,不明白道理盲修瞎练也不行,又要受人的供养,他也要舍福的,也有魔障。出家在家要看自己的因缘,如果能真正的放下,清净修行还是出家好,放不下在家也能修,也能觉悟真理断尽烦恼。
11、问:佛经太多,先明白那些佛经?
    答:根据我十多年的经验,看的佛经有几千卷,有的经不直接,不容易明白。阿含经比较直接,是佛在世时和弟子的问答,从凡夫到觉悟就需要几百个字就能解决,很容易抓住精髓,一对比就很容易看明白的、我赞成从阿含经下手。
12、问:转境界是怎么会事呢?
答:就是我们凡人遇到境界不认知无常苦无我的真相故生贪嗔痴就被境界所转,不能自控。假如有智慧就可以不起烦恼了,能够自控,以后遇到同样的环境就不生痛苦烦恼了,而进一步还可能影响环境。
13、问:什么是实相?
答:实相就是真实相,就是人生宇宙所遵守的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缘起自然法则。你把它看清楚了就是认知实相。
14、问:不轻与不重怎么理解?
答:不轻与不重是一个用功的方法、等于用心的方法,并不代表觉悟。
15、问:一个修行者愿力的实行依靠的什么?
答:你的愿力是业,发愿是思心所,思心所发愿行善就是善业,发愿作恶就是恶业。实行发的善愿就要布施断恶,就要修戒定慧(修八正道),首先要断恶,然后修定和修智慧。如果不断恶的话,想圆满你的佛道是没有希望的。然后再修定,修定可以调伏你的自心。在调伏自心后呢,你再修观(修智慧)来觉悟真理。自己不觉悟真理,就想度众生是没法度的,可能反而把众生往反方向度,所以自己必须要觉悟真理,不觉悟真理是不行的。觉悟真理后再把烦恼断尽,这样就得究竟了,这样利人利他都很好。
16、问:他心很散乱是不是平时谈论时造成的?
答:是的。只要是在说话中,你就不能入定,所以佛陀要求我们出家人除了交流佛法之外我们就要贤圣默言,没有意义的话不说。
17、问:在睡中会入定吗?
答:这是不可能的。躺着可以入定,但不是睡觉。因为进入初禅以上是没有睡眠的,假如有昏沉睡眠就不是在定中。禅定修的好的人睡眠很浅,即使是睡觉时别人做什么他都知道。假如你睡前在禅定中,后来可能就退出来就睡着了。睡眠的同时就不可能入定。
18、问:我们在家弟子如何做到对父母的至孝,如何面对夫妻关系?
答:我们要时时关心父母,孝顺父母,但父母叫你做不好的事你不要听父母的。若按照父母错误的要求去做,就叫愚痴,对你不好,对他们也不好。假如能让你的父母修善法就更好了,慢慢的引导他们。夫妻之间就要相敬如宾,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能够一起修佛法更好。
19、问:什么叫菩提心?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菩提。菩提是断烦恼证解脱的智慧。我们要觉悟真理,断尽烦恼这就是菩提心。你求真理的心,求涅槃的心就是菩提心。假如你不想求涅槃,不觉悟真理,那么你就没有菩提心。慈悲心并不是菩提心。
20、问:修观非要到四禅才可以吗?
答:这个不一定,未到地定就可以了。你还没有进入初禅有轻安就可以了。但是四禅观察真理最好!有的人业习不同,他修禅定很困难,或太聪明的人他总生妄想,修不上去,他们就常选择直接修观。
 21、 问:真正大法是无上佛法是无为法,说一句无为已经落在有为了,说也错,不说也错,定也错,不定也错,本质无为,该怎么理解?理解为无常还是缘起性空?
 答:这样说是不对的。首先他没有明白什么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要想知道无为法就要先知道什么是有为法。因缘造作的法,也就是缘生缘灭的是有为法。世界是物质、精神和虚空组成,物质是因缘和合所生,因缘合就生,因缘缺就灭。有情的精神也是缘生缘灭的也是有为法,那么除掉物质和精神也就剩虚空了。虚空也是缘起法。虚空也是相对物质而成立,假如世界上没有物质虚空本身也不成立。这些都是有为法。
  无为法是非缘起法,没有因缘造作的,(有因缘造作的是有为法)。
在我国有的宗派把无为分五种:一种是虚空无为,虚空遍一切处。现在科学已经发现,虚空是相对物质成立的,也是无常缘起的。它也不是无为。二是择灭无为,择是拣择,灭是寂灭、涅槃,是通过智慧证悟涅槃,断尽所有的烦恼,舍去此生不受后有,既不受物质也不受精神,也不受虚空,是真正的无为。三是非择灭无为,一般有为法是靠因缘而生,如果没有缘的话虽然有因,也是生不起来的,比如有人专心于下棋,而本来该遇到的人路过却没能看到,以后这个因缘也永远不会再有了,被称为非择灭无为。这也是缘生缘灭的所以它应该也是有为法。四是不动无为,指的是到了四禅舍念清静地,称为不动无为。有三灾可以坏世界,水灾可以坏到初禅天(不能坏二禅天),因为初禅有寻有伺,火灾坏到二禅天,因为二禅有喜有乐(坏不到三禅),风灾可以坏到三禅天,坏不了四禅天,因为三禅还有呼吸(风)。到了四禅没有呼吸了,没有风(这个“风”字是动的意思,不是指空气中的风),不动了。实际四禅天也是缘生缘灭的,也是造作的,可以灭去的,是无常的,所以它也是有为法。五是想受灭无为,是说的灭尽定,它是想受灭尽。灭尽定接近于涅槃的境界。可以算做无为的境界,但不究竟,可以退出来。真正的无为是涅槃没有造作。
我们明白了有为和无为就应当明白以上话的对错了。您说的“真正大法是无上佛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正确的理解是涅槃,是出三界完全的离苦,这句话是可以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佛法都是无为法。“说也错,不说也错,”“定也错,不定也错,”这都是含糊其词,有的是为了诡辩,有的是说明他自己都不知道无为法是什么。您问:“本质无为,该怎么理解,理解为无常还是缘起性空?”应该是指无常和缘起性空都是自然法则,不是人为造作的。
22、问:心地自生光明觉性现前是不是明心见性?
答:不是。光明是自然就有的,只不过是有的人有禅定就能看见,有的人看不见,但通过修禅定也可以看见,见到光明不等于是明心见性。有的外道认为见到光明就可以升天解脱了,这是外道的见解。您说的觉性现前是建立在我见的基础上的思想。我们只有物质和精神组成,你把什么当成觉性,以谁作为觉性?你的意思是:本来有觉性被盖住了,结果污垢去掉了,觉性现前了,这里隐含着“觉性”常有的我见,这样说是不对的。明心见性是见到缘生缘灭的自然法则,没有一个我在主宰。
23、问:在家不管是不是修行都有男女欲,可是他通过修行对那方面没有要求,别人说他有障碍?
答:他们这样说是不对。通过修行男女的欲望是可以减轻的,这是好事。比如我们在十三、四岁时没有进入青春期,那时也很清静快乐,到了青春期时就有了这方面的欲望,多了一个乐(男女欲之乐)。现在回想一下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我们的心态,当男女欲望生起时,他的心就浑浊了,痛苦也就开始增多了。
他们认为人都有男女欲望,认为你没有是不正常的。实际上去掉了男女欲就等于回到了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心态。你没有男女欲望的要求就比他们安乐的多,你的痛苦没有他们多。这是好事,越修心越清静。
24、问:居士如何才能福慧双修?             
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依据杂阿含经929经来对照修行。首先要尽此一生归依三宝。也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具体对照下面八个方面去做。
1、对三宝要具足正信,并帮助他人建立正信。
2、要受持五戒,不堕恶趣,并帮助他人受持五戒,不堕恶趣。
3、多做善事自行布施,帮助他人多做善事布施。
4、要随时自诣塔寺见诸沙门请求正法,也要教别人随时往诣塔寺见诸沙门请求正法。
5、自己要专心听闻正法,也教他人专心听闻正法。
6、自己听完正法后还要受持正法,按着正法的要求去做,并教他人听完正法后也要受持正法,按着正法的要求去做。
7、自己要不断观察法的甚深法义,并教别人观察法的甚深法义。
8自己知道法的甚深法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也就是烦恼断尽,趋向涅槃。也教别人了解法的甚深法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烦恼断尽,趋向涅槃。
在家居士如能做到以上八法,自利利他这就是福慧双修!
25、问:请问师父修哪宗?
答:我哪个宗都不是。我只学佛法,佛法本来是没有宗派的。
26、问:修禅的路怎么走好?
答:先要断恶不要伤害其他人,最好要受五戒,因为不断恶行修行要有障碍。不要有争斗的心,增加烦恼的活动最好不要参加,如喝酒、赌博等。然后你要修定,比如(安那般那)就好,有了一定定力后再修四念处观察身心。最好也看一些理论,在你自己没有证得的情况下,要先看看佛是怎么说的,要有正见,要知道你修到了什么样的境界,是禅定的境界,还是开悟的境界,还是解脱的境界?免得的闹误会。一个学,一个是修。学的目的是为了修,修是主要,学是其次。我们修行修的就是八正道(也就是修好戒、定、慧)。
27、问:如何看待佛家和道家的关系?
答:佛家对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平等的、慈悲的,对道家也是一样慈悲的,但见地却是不能相同的。有的人讲三家的见地都是一样的,这是不对的,连佛家和道家的见地都分不清怎么讲法啊?
道家的空是无极什么也没有,佛门的空是说身心无常无我,同样是空字,而意义截然不同。
道家也在修空,也在求解脱,它空的是身体,不断我见,要证那个空的境界。但是你可以想象它要证这个空,他就要用精神取这个空,他得的果报是无色界的禅定,不是解脱。
佛法也求解脱,修禅定,也证空性,而修佛法要先觉悟真理,破我见,认知身心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在这个生命里除了因缘相续外没有一个实有不变的自性(自性就是我见),没有一个实有的我在。佛门的空是认知身心的无常无我。破了我见,证了无我,然后在把烦恼断尽,断了爱染就不会住三界。把一切爱都断尽,欲界的爱、色界禅定的爱,无色界的无有爱都不取,当他舍去此生时才能超出三界。既不受物质的身体,也不受精神,而且包括其他一切法都不受。因为你不受一切法才能出三界。假如你受了一法,必在三界中。佛法是这么解脱的。道家和佛家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28、问:你好?什么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出家人常常道阿弥陀佛?
法师:这是因为在我国的佛教发展中出现了一个靠外力,祈求来生的净土法门的缘故。最初的净土法门是求生欲界的兜率天见弥勒菩萨,后来于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开始改为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后有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
此宗认为西方距离我们这个世界(可能相当于我们这个银河系)大约有十万亿个世界之外(也就是说距离我们这里有十万亿个银河系那么远)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世界,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那里现在也有个佛叫做阿弥陀佛。要是一心祈求,临欲命终时愿意求生的话,阿弥陀佛就会接引他投生。
佛教本是通过持戒并且修善修正身口的错误行为,通过定、慧的修持来觉悟真理对治烦恼。若能当下对治一份烦恼,就能现时证得一分离苦安乐;假若断尽了所有烦恼当生就证的与佛等同的究竟离苦解脱涅槃——“得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但因佛理深奥,人们的烦恼深重之故难于受持清静的戒律,找不到正确的修法难于亲证定慧,使大多数人望之却步。
净土法门因为提倡外力的加持,认为不需要很大的智慧,不需要严格的戒定慧的修持,即使今生不断恶行,只要临命中时能够念佛求生,就可以靠佛力加持往生。所以此法门极为盛行。(这也就是为什么世人误以为佛门消极只求来生的缘故。)此宗行者为了能够保证临命终时还不忘念佛,就在平时不断地念佛名号,甚至在生活中的礼节客气语言都用阿弥陀佛的名号代替了。所以才会出现“常常道阿弥陀佛”的现象了。
29、问:禅为何物?
答:禅是禅那之略称。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静虑等。是佛门利用专注于一境(定)的方法消除心理缺陷的修行时所证八个水平的下四个等级,分别叫做初禅,二、三、四禅。
由于心专注于一境(定)的训练可以使人们消除很多的心理缺陷(烦恼)获得安乐。比如通过修定即使是证得最浅的水平——初禅,在禅定中就能够完全没有不喜欢的心态(嗔心),没有男女欲和食欲,没有怀疑的心态,没有散乱心和后悔心(思维非常专一),没有昏沉(头脑处于完全地清醒状态);因此这个时候你就会感受到遍满身心欢喜和舒服。这时候您要想找到一丝不舒服都是不可能的。这种感受是人间的五欲的享受所无法比拟的。出了禅定,在日常生活中对是是非非看得一清二楚,而却能够不再随其喜怒痛苦,获得身心安乐。何况证得更高的水平?内容太多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等您真正学佛法实修时就知道了。若肯断恶实修的话这些利益人人有份。
佛门还有另外一类训练自心的方法,就是修慧,也称为观,又名毗婆舍那,四念处,内观等。这类方法是专心地观察身心宇宙的真相,也可以证得禅定,可以觉悟真理断尽烦恼与佛等同。这种修法的利益更超过禅那!若肯断恶实修的话同样人人今生有份。
我国禅宗的修法实际上是专心观察人心的真相,属于后者,本来应该被称为观宗不该叫做禅宗的。但是因为禅宗的修法是在寂静中的思虑——静虑,所以就误称为禅宗了。虽然禅宗的“禅”与佛所说的“禅”的原意不同了,但是在我国已成习俗,不需要再改了。
30、问:你们这么高深的科学理论,为什么没有被世界各国的教育部门科研部门所采纳、开发、号召、?
师答:这么高深的科学理论,若是没有被世界各国的教育部门科研部门所采纳、开发、号召确实很遗憾是一大损失!看看公认的智者是如何评价的。
爱因斯坦对于佛教有如下评价: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爱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摩尼巴格西在《我们的佛陀》中说:“最让人吃惊的一点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饱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章太炎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
伯特兰 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
 卡尔 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31、问:佛的佛理是应该广泛的的让大家理解和认识到佛的理念和意义,而不应该象一些高僧神秘的对别人说:不能解释佛,不敢说佛,甚至说是佛不让说这些道理、?
师答:佛理确实是“应该广泛的让大家理解和认识到佛的理念和意义。”佛教的正法中除了出家人戒律里传戒,诵戒,忏悔的等等仪式不公开外,其它法为了更多的利益众生都是无私地公开传播没有秘密的。
但是因为佛教发展了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已经掺杂进来了很多其它思想和行为。比如就有一类人认为真理是不可以了知、不可思议、不可以描述的;也有的将诡辩当作真理,而说出既有又无、非有非无一类自相矛盾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话来;也有人认为真理超过了世间的一切,或者他本身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只是利用“神秘”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用来欺骗他人;也有诈现威仪故弄玄虚的……等等。也有的将外道的一些不可见人的非法行为谎称是佛法,比如:驱役鬼神、伤害众生的诛杀法,纵欲的双修法等等,因此才会有这些怪现象。遇到这些人士也不要好奇,远离他们就好了。
32、问:中国的佛教书籍比较繁杂很难让人理解,我发现民间和大的佛教圣地珍藏的佛教书籍也很杂乱,根本没有什么头绪,我希望中国佛教高僧和佛学博士专家们能够把这些佛教书籍系统的按照顺序整理整理,这样才能更好的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从而才能够使更好更快的发扬广大、
师答:这是因为佛教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后人又作了很多增删的修改。我基本上阅读过流入我国的绝大多数佛经和戒律,阅读后的感受是,佛教的思想是在发展变化的,后人造出来的“佛经”比佛陀在世时亲口所说的经多出来了很多倍,因此造成了混乱。而且他们还都将佛陀在世时亲口所说的经贬低为“小乘”使得人们不愿意去看。所以您看“佛经”时就会发现经与经之间的思想互相矛盾,充满了诡辩,就如同被陷于迷魂阵中。我大约经过近十年,几乎是完全献身的努力,用生命鲜血的代价,才从明白真相的。
33、问:我的意思是说:为了把佛法发扬广大,更加能够让人们无误的修行,就应该让世间的人们懂得佛的意思,佛法无边,怎么就不能公开说又怎么会造成斗争呢?
答:如同孔子去贼窟给土匪讲仁义道德的道理是一个道理。
现在错误的思想占了主流,很多人自己被欺骗还不自知,继续欺骗他人。很难!就如同来我的博客辩论的人,自己被欺骗,而我问得他不能回答时,他就用咒骂和诡辩等无赖手段应付一样。佛在世时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接受他的道理。当佛发现他人不可能接受时采取的应对方法是——默然不语。正法只能对有缘人讲。
34、问:佛陀为什么还要享受涅槃之乐?算贪么?
答:断尽了贪欲当下就享受涅槃之乐。这也是自然法则,不需要造作的。如想不享受涅槃之乐反而需要造作升起贪心才可以做到。
35、问:师傅你好?修成正果到达佛界领域里是否也有领导和被领导的不同地位?在人们幼小时候的心灵了就不断听老人讲,如来佛主,所以我们平时和过节都信仰叩拜佛主如来佛。佛主是不是所有修成佛者的领导?我们信仰佛。信仰佛和修佛的人讲究不杀生等戒律,请问如果当动物要伤害你的时候,还能讲究这些戒律吗?不杀它,它就伤害自己,杀了它又违背戒律,请问该怎么处理和对待这些问题?
答:佛门讲的是因果。如同种田播何种将来会收相应的果实一样,种恶因感苦果,种善因感乐果。当动物要伤害你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伤害对方,现在是乐将来感苦;也可以不伤害它,现在虽苦将来获乐。杀生的果实是多病短寿生活环境危险。我们都有权利自己选择。
您要是看过佛教的律藏的话就会知道,佛陀非常讲民主。他只将自己当作老师不是领导。将佛陀当做主宰这是后人迷信的误解。我们说佛祖是始祖之意不是主宰的“主”。
36、问:请问有没有上帝?
答:佛教相信除了人畜之外的还有其他具精神活动的生命存在,但是不承认他们的任何一位是造物主,不认为他们是主宰。他们与人畜相同都是众生,只不过以其它类的形式存在罢了。
37、问:当时释迦牟尼佛,他在寻求何种解脱?
答:实际上很简单,同所有人一样就是求从痛苦不自在中解脱。但是区别在佛陀找到了正确的究竟解脱道路,世人却因为没有智慧虽然也求离苦反而引发更多痛苦或不能究竟离苦。
38、问:道为何物,为何能得到动物垂怜!
答:感动白猿献蜜,一是佛陀的慈悲心的力量的感应,一是往昔世白猿与佛陀结有善缘。
“道”有时解释为修行解脱的道路,也有时解释为真理……。修行解脱的道路是八正道。真理是宇宙人生所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则,既是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因缘法则。佛陀说八正道是过去现在未来佛陀和一切圣人唯一成就的道路。
39、问:人和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果长期不过性生活对身体没有好处,太过度的性生活也没有好处,但是适当的夫妻生活对身心健康还是有好处的是吗?。
答:必须依赖其它刺激才能维持自己的身心的平衡不是优点是缺陷,这种缺陷严重时还会靠吸毒、自虐等伤害自身来满足需要。对于心理有缺陷的人确实是要靠其它的感官刺激来维持心理平衡的,若长期不得满足欲望的话他的心理会很痛苦因此使身体也受到伤害。而您不理解这些心理缺陷较轻或者没有这类缺陷的人的状态。就用儿童时代来看,那个时候没有这种男女欲的依赖,身心反而会更安乐。
40、问:请问悉达多为何创立佛教,他之初目的为何?
答:佛陀出家前是太子,必定会做国王。但是他看到人们不能逃脱老病死等苦,为了追求解脱痛苦的方法放弃了享受,出家修道。最后他靠自己找到了解脱的道路,并且自己获得了究竟的解脱。他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与他同样的究竟解脱完全摆脱痛苦所以建立了佛教。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234
铜币
247
威望
2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8-23
其它相关问题答疑
41、问:在中国历经了五千多年的佛教发展中,有多少皈依佛门者象佛陀一样修得了正果?有什么证明吗?
答:修学佛法是信仰,得到好处自己受用,不允许四处招摇。不说其他人,我知道我的徒弟和朋友们很多都得到了利益。只要您自己实践一下就会知道,正确地修学佛法今天修今天就会获得一份安乐。那个时候您就不会怀疑是否有人得到了好处,而且别人是否得到了好处都与您无关了。自己吃饭自己饱!
42、问:有人认为佛收弟子:有种感觉,是为了拉帮接派!
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本来可以做一国之君主,佛陀都放弃了。佛陀不喜欢聚众,没有强求,是很多人得到利益了自己愿意聚集在佛的周围。
43、问普通生活中如何修行?(离苦安乐)也是个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这种离苦安乐的思想吗?
答: 对,修行本来就该贯穿于全部生活,只是因为一般人心散乱不能做到,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在修智慧的前面要加修禅定的心理训练。一个人若能在禅定里住一个小时,他就能保证在思维时一个小时内不换题目,一个小时后若忘了应该的思维,受过禅定训练的人只要一警觉起来就又会回到原来的课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禅定的人思维能力超逾常人的原因。有禅定的人在工作中无论他人如何捣乱也不能混乱他的思想。
确实基本上可以说:“(离苦安乐)也是个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里人人都有这种离苦安乐的思想、” 但是能够找到正确的离苦方法的人微乎其微,大多数人是求乐得到的反而是苦。即使找到正确离苦方法的人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又占少数。所以实际上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虽然人人求离苦,真正做到的人微乎其微。了解了这些,也就不会再误解佛门消极了。佛门的修行不但不消极反而是需要完全的精进蔡能做到的,佛门的修行也是正确的离苦道路。
我就怕有人因为没有体验,对这个好处不能相信,所以只说了一部分利益。
如同我们计划去一个地方就会升起一个“去”的欲望,然后我们就要进行准备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然后还要依照正确的道路前进,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当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原来的“去”的欲望自然也就没有了。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了追求离苦安乐的欲望才可能不消极等待命运,而去追求。我们若选择好了正确的方法并且不懈地努力的话就能够获得离苦安乐。这个时候追求离苦安乐的欲望不需要放下自然就没有了。
44、问:当我在印度的拘尸那——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地停留时,我体会到了佛祖涅槃的另一种含义。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开示人经过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做到的是超越肉体的痛苦到达精神的彼岸。
法师:是的,有生必有灭。连钢铁、顽石、大地都会老化何况肉身?无论如何修饰身体,也必将衰老归于死亡
45、问:放下就是涅槃。我的理解对吗?
法师: “放下就是涅槃”是对的。我们不自在感受痛苦烦恼的原因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贪爱心;贪爱的原因是没能认知真相。因此经过修行开智慧认知真相断除贪爱,就可以放下一切获得自在安乐,就是涅槃!
46、问:阿罗汉不是佛的,二者大有差别!《胜鬘经》言:《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烦恼,剎那心剎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不受后有智狮子吼。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胜鬘经》文可证之,阿罗汉、辟支佛只断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四种烦恼,却不能断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烦恼唯佛所能断。
答:您所说的就是后人对佛法的恶意篡改。也就是因为这类篡改使佛法的原貌被淹没了。很可悲!佛说阿罗汉断尽了一切烦恼,他们却又造出来了一些名词说没有断尽。他的文中说:“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既然三者都已经不受后有了,在没有中他们却要分高低。阿罗汉就是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他们却有眼如盲不能辨别。我这是在普及佛法,没有兴趣同他人争议。您要还认为自己是佛弟子的话,请您三思而行。因果不昧,不要逞能!
您实际上也不需要学很多,您只要查一下佛学词典就知道了,佛陀本身就是一位阿罗汉。
47、问:师父之意是说末学所引证的《胜鬘经》是后人对佛法的恶意篡改吗?师父言外之意是大乘非佛说吗?
答: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什么环境也对您说明了。难道这么浅显的道理您都看不明白吗?请您不要执迷不悟。“大乘”有真有假,如您所说的这种“大乘”决定是坏乱人天眼目的。
“阿赖耶识”又名第八识。我们知道人们的精神分别有眼、耳、鼻、舌、身五个能分别不同外界境界的识,还有第六个就是意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识了。佛陀在世也是只讲了六个识更无有余。可是在佛陀涅槃大约八百至九百多年后印度出现了一个叫无著的人,自称可以升到天堂听弥勒菩萨讲法记录成了《瑜伽师地论》并且自己著了《现观庄严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显扬圣教论》《究竟一乘宝性论》等论。后又说服了他的弟弟世亲造了《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论。就是这样才建立了第七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建立了唯识宗。识就是心,唯识宗也就是唯心宗,认为世间只有心(识)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心中的显影罢了,所谓的“唯识无外境”。也同样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造成世人误以为佛教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其后后人又制造有相应的经文出现。这些佛陀在世时没有,直到佛去世八、九百年后才出现的经,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这些如何能被视为真经?他们讲不通时一般以自己是“大乘”来恐吓人,使人们不敢提出异议。同他们辩论这些问题对我们没有什么大意义,只能制造混乱,只有尽量不理会他们了。
48、师问: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有物质精神和虚空,除此以外更无其它。请问您所执著的如来藏是其中的那一部分?
访客答:  你的说法是错误的;真心,如来藏非精神、非物质、非虚空、如果是精神或物质或虚空之一、那就是有、有有就有灭、而如来藏不生不灭、所以如来藏不是精神,物质,虚空、我执着那一部分?金刚经有云: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师答: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有物质精神和虚空,除此以外更无其它。而您认为:“真心,如来藏非精神、非物质、非虚空”说明您的这个“真心”不是我们这个世界所存在的了?您的这个“真心”果然就是兔子头上的角,是错乱的思想幻想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这种思想除了可以让您们在幻想中漫游使您们神志混乱外,与我们怎么会发生关系?您这样虽然好像是没有执著精神或物质或虚空,但是您执著的这些是精神所取的境界,是意识幻想出来的法尘。还是我见我执,是形而上的我见我执。
 《金刚经》原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应该如是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倒是在破你执著的所谓“真心”的法尘相,没有说用您这个幻想来降伏其心呀?
49、访客问:如来藏是什么?阿梨耶识者是什么? 楞严经: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心经:(此心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来藏是什么?就是众生的常住真心、心经中所指之心、金刚经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才称为金刚之心哟、敬礼
师答:看《心经》的原文就会知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指的是五蕴,什么时候说过[(此心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您还敢篡改经文断章取义!请您不要以欺骗的手段讨论佛法,否则于己于他都是没有意义的。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心就是识,所谓“常住真心”就是执著意识常住不变的我见我执了。
金刚经中也没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才称为金刚之心哟?断章取义欺骗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
50、问:诸法无我”是佛教区别于印度其它教派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联系到业报轮回的宗教教义,便出现了矛盾。围绕解决这一矛盾,各派提出了各种调和的说法,也引起了相互争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制造新奇的名称,曲折地肯定有一个承担世间轮回和出世间惨遭的主体。首先是上座系的犊子部提出“补特伽罗”这一概念。补特伽罗,意译“数取趣”,指可以数数追求人生,数数轮回生死的主体,是全部生命活动的统一体,也是从前世转到后世、从世间转向出世间的联系者,实质上是指与“人”或“有情”形象类似的灵魂,也就是变相的“我”。佛教各派都承认“人”是“五蕴”的和合。犊子部的特别说法是,“补特伽罗”既不可说成即是五蕴,也不可说成是离开五蕴,“即蕴”、“离蕴”均不可定说。这一说法很玄妙,目的在掩饰对“我”的坦率承认。一切有部在理论上坚决批驳有我之说,认为补特伽罗只是一种假名,并不真实。但此派承认有“同随得”,其作用与“我”无本质的差别。经量部针对有部“假名补特伽罗”之说,提出“胜义补特伽罗”,“胜义”是真实的意思。此外,化地部立有“色”“心”功能的“穷生死蕴”,南传上座部立“有分识”,大众部立“根本识”等,都属”我”的异说。上述各派提出的各种名称,都是为了完善佛教的基本教义:既坚持“无我”的消极人生观,又肯定业报和修道有积极作用。“我”之由“五蕴”和“名色”的拟人化的规定,更向“心”、“识”的纯精神方向转化。这一转化,伴同“业力”说的更新,正在酝酿一种新的本体论哲学?
  答:佛法是要靠实践体验的,不是靠实验室的研究或语言文字的逻辑推理所能理解的。
    既然您也知道这些思想是后人造的,与佛陀原来所说有别,您却想在这里找到佛法的正确思想岂非缘木求鱼?结果会积累了很多知识,思想却越来越混乱。另外您也可能误解了一些宗派的思想。虽然无有真实不变、可以自主、唯一的“我”存在,但是佛陀还是随俗使用我这一类名词的。
    最好您可以在《阿含经》中寻找佛陀的思想。
    佛教非常尊重自然法则。佛陀成佛后,有人问缘生缘灭的真理是佛造的还是其他神灵等有情创造的?佛回答说既不是佛造的也不是其他有情创造了真理,只是“法性自而”(就是说:法的特性就是如此)佛陀只是如实地发现认知了这种自然法则,并且描述出来利益他人。所以您只靠在文字上逻辑推理来研究佛法,最终是找不到根源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专家学者们虽然有了世间最高的文化修养,研究佛法时却总不到位的根源。因为佛法是佛陀依禅定智慧如实地观察身心宇宙才认知的真理,那是一类极特殊的心理状态,同样影响到生理状态有不同,对人生宇宙的认知也不同。所以要想正确地理解佛法,就必需要靠自己通过戒定慧的如法修持来实践体验如实认知,不是靠实验室的研究或语言文字的逻辑推理就能正确理解的。
    “无我”并非是消极人生观,而是自然法则。您不信的话现在暂时放弃这些文字推理的知识,观察一下人生和宇宙,看看是否会有一个唯一、常有不变,可以主宰的“我”存在?
    您会发现筑成这个世界的有物质、精神和虚空,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法符合唯一、常有不变,可以主宰的“我”的标准。
    另外提示一下,佛陀破的我见,是说1、唯一、2、常有不变,3、可以主宰,具有这三个特点的“我”是不存在的,并不是说不承认五蕴和合无常生灭变化的我的存在(这个我,除了随因果的自然法则无常生灭外没有主宰)。



51、问:佛教认为凡是“我”都不存在,因为缘起法,一切都依缘而立,没有实我。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依存的条件,任何事物都不成立。但这一定义实际上是基于人为思想的标准,也就是以人、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万事万物,包括灵魂。佛陀“缘起”的理论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这一理论毕竟只限于对物质世界(包括粗糙的和精微的)的觉悟,这种觉悟并没有超出人类的感官限制。只是佛陀的智慧高于一般人,他的“觉”能达到更高的层次。他觉悟到,对“我”的执着是轮回的根源,只要破除“我”执,自然也就解脱了。佛陀这里所破的“我”实际上是“假我”,是虚幻的我。在物质世界中,万事万物皆非恒常,故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恒常,所以也就不可能存在恒常不变的“自性”。而处于虚幻能量中的“假我”本身就是变幻不定的,因此这个“我”实际上也是不存在、不真实的。只有抛弃这个“假我”才能解脱。
  我指的那个我是指,是真我,是永恒的我,是超越涅槃概念的我。在灵性世界中的“我”,并不是凡人眼光中的“我”。佛教不承认灵魂,我暂时称其为灵魂,由于灵性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此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永恒的。表面上看,佛教的“无我”说就好象是:既然执着于“我”是痛苦的根源,那么干脆就“无我”吧。但事实上,在佛教经典中,很多地方在“言”上都是“无我”,但在“义”上却都包含着“我”的存在,否则便不能自圆其说。比如,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这里的感觉实际上是物质层面的感觉,而他所获得的快乐则是接近灵性的快乐,仍然是有感觉的。否则,就又回到优陀夷的问题了。一个人通过对八正道的修行,可以得到净化,从而不再执着于假我,并放弃一切于物质世界(包括粗糙的及精微的)有关的事物。解脱意味着灵魂从物质躯体中及物质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没有“我”,这种解脱则变得毫无意义。八正道并非是佛教独有的,其它宗教也都有此内容,只是没有把它们归纳起来罢了。人通过修行,灵魂逐渐放弃假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真我,如此达到涅槃的境界。若无我,则不需要修行,因为没有“我”,修又有何用。达到涅槃的“那个”必须是一个“我”,即灵魂,否则何来涅槃?谁又证得了涅槃的境界呢?那个体验到涅槃中常住、安乐、寂静境界的难道不是“我”吗?若非是,那么涅槃境界与“你、我”何干?以“我”证悟“无我”,这本身就自相矛盾。在没有向不信神的人们讲述灵性世界的时候,从物质世界中解脱出去的目标只有涅槃。
灵魂是十二因缘的受者。如果没有灵魂,十二因缘都只能是相互独立的一种现象,甚至是抽象的名词。比如,无明,如果没有灵魂这个受者,谁处于无明?什么是无明?无明的意思是灵魂处于一种愚昧、无知的境况,错把假我当真我,错把物质世界的痛苦当作快乐。灵魂由于过去诸世所做所为(行)而于来世投胎于不同的躯体,在出生以后,又重新把当下的躯体错认为是自己,从而产生了“爱”,并执着于躯体这个假我,如此“周而复始,至于无穷”,不断地轮回受苦。灵魂不属于物质,因此在诸法中,并不应该有灵魂所在。灵魂被困于物质世界中是因为错认物质躯体为“我”,执着于这个假我,故轮回受苦而无所知。
    答:是您错误理解佛法了。
    您认为佛陀说的无我“毕竟只限于对物质世界(包括粗糙的和精微的)的觉悟”是对佛法的错误理解。佛陀分析无我时常用五蕴来分析五蕴中皆是无我。五蕴中的“色”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了。
有时也分眼耳鼻舌身意来分析皆是无我。比如下面这段经文:
《杂阿含经》(三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时依十八界来分析一切法无我。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根,及相应的色声香味触尘,都是物质,是无常无我的。意根,法尘及六识就是全部的精神也皆是无我的。
有时也分地、水、火、风、空、识来分析皆是无我。地、水、火、风是物质;空是虚空;识是精神。
您说“因为缘起法,一切都依缘而立,没有实我。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依存的条件,任何事物都不成立。”是有依存的条件——“俗数法”(既是缘起法)。就是因为这种无常变化的依存规律,所以没有常有不变、唯一、自在的实我在。要是有这样的我的话,我们就可以主宰他,可以实质上我们只能随因果律这个自然法则迁流变化,不可违背的。
    《杂阿含经》(一三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您说:[佛陀“缘起”的理论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这一理论毕竟只限于对物质世界(包括粗糙的和精微的)的觉悟,这种觉悟并没有超出人类的感官限制。]
要是佛陀的无我理论只限于对物质世界(包括粗糙的和精微的)的觉悟的话,您没有看到佛陀处处也在说所有的精神活动也是无我的了?您看在这段经文里,佛陀在分析了物质——色无我后,又说了精神——“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并且还强调“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
您又认为“这种觉悟并没有超出人类的感官限制”这是因为你没有实际修持过定慧的缘故。禅定智慧的境界是极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消除了干扰,观察能力极强,所见所知也必然有独到之处。人们在定慧的修持过程中地观察能力是一般人所没法想象的,也是现代的任何先进科学仪器所没法比拟的。只有自己实践验证。
《杂阿含经》(二三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说明一切“常、恒、不变易法”都是没有的。
您能找得出什么是您所说的[真我,永恒的我,超越涅槃概念的我,在灵性世界中的“我”,并不是凡人眼光中的“我”。]吗?我想一切有情就是费尽心力也是找不到这种“我”的存在的。这种形而上的“我”的想法,只是因为无明我见,虽然知道物质精神都是无常变化的,却又要幻想出一个超过于物质和精神而成立的“永恒”的存在——这是幻想的产物。就如同有人在说兔子头上有“角”超越物质精神一样,是精神错乱的妄想。
      您认为灵魂是轮回的受者。但是这个常有不变的受者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您若能找出来就显示给我们,不要只用抽象的想象幻想来说。在上面《杂阿含经》(三三五)的经文中你也可以看到佛说“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无作者同样也就没有受者,只不过是因缘的相续罢了。如同黄河皆是无常了,没有两个刹那是相同的,但是因为相续不断还是成立了黄河的无常显现。比如看电影时我们见得到那里的有情的身心活动没有间断,若到放映室去看的话你就会发现只是一段段一格格的胶片。
    若是常有不变如何能够改变?所以就是因为无我才能成就解脱。无我只是自然法则——“此性自尔”,不能感情用事。
      因为世间无常、苦、不自在,从这种苦中解脱才是解脱的意义。要是有人认为世间只有安乐,常恒不变异,那么就享受安乐好了,确实没有意义求解脱;既然是“常恒不变异”也同时就没有可能变成解脱。但实质上是世间有老病死等等无尽的苦不自在,我们求解脱就有了意义;也因为世间没有任何“常恒不变异”的“我”才使解脱成为可能,才有人证得了解脱。
  八正道分正见,正业,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杂阿含经(七八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八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正见,如上说。差别者:
何等为正见?
  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不正见: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
a身见:五见之一,于身执实我之邪见也,
b边见:五见之一,即遍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
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
c邪见: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d见取见:乃执着于身见、边见、邪见等非理之见,全称见等取见,略称见取。有漏劣法为圣者所断,故执此劣法为胜者,称为见取。
e戒禁取见:全称戒禁等取见,又称戒取见、戒盗见,指就戒禁(戒律、禁制)等而起之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之所为,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见。
正志
何等为正志?
谓正志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正见?
    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
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婬。
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
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1正志又名正思维、正分别、正觉或谛念。
正语
何等为正语?
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正业
何等为正业?
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婬,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4邪业:由贪、嗔、痴而起之不正的身业;如杀生、不与取、邪淫等皆是。
正命
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
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5邪命:指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活。
a在家人的邪命:经营军械和杀伤武器,屠宰动物和人类,以经营麻醉饮料和毒品为谋生手段。
b出家人的邪命: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为邪命。此有四种: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二仰口食,谓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四维口食,维为四维,谓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正方便
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2正方便又名正精进、正治、谛法、谛治,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
正念
何等为正念?
正念有二种: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
4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正定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方便,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志为慧学。
其它宗教和思想体系确实也有教导众生修一些善法。但是除了佛法外没有任何一类思想是能究竟破我见的,都不能够究竟认知真理,所以都属于不正见。既然没有正确的见解,即使行一些善法也不是究竟解脱离苦的道路,还没有资格被算为八正道。没有正确的见解也就没有正确的思维,也同样不会有正念等。除了佛法外,您见过那一类思想体系是具足这些内容的,那一类思想体系有四圣谛?你只能发现他们有部分善法,而实质上反对这些究竟的无漏法。比如您有“真我”见,就算现在就能让你涅槃解脱,您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恐怖害怕一样。您说:[在佛教经典中,很多地方在“言”上都是“无我”,但在“义”上却都包含着“我”的存在,否则便不能自圆其说。比如,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这里的感觉实际上是物质层面的感觉,而他所获得的快乐则是接近灵性的快乐,仍然是有感觉的。]
  您没有发现这段话吗[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因为无余涅槃不受精神故没有感受,所以才会有,[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他没有说只是没有“物质层面的感觉”,您如何又将它分开了?您可以自己实践一下呀。
若佛说的“无我”单单只是对物质层面的认知的话,当今科学教育发达,没有学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人很少。基本人人都知道身体是粒子组成的,无常代谢的。那么就是说他们都觉悟无我,证到解脱了吗?实质上并非如此呀!



52、有时候为什么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呢?
    有个问题想请教您,希望得到您的指点、昨天晚上,我去操场跑了几圈,然后回来洗完澡后,听"慈经"盘腿而坐,想平静下来、没想到坐了一会,心里觉得很难受,心跳加快,好象自己快要死了似的、觉得心里不舒服后想叫醒同学,或者自己想出去走走、我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其他原因,我听别人说,人在修行的时候有天众会护持,而且可能会有冤亲债主来捣乱(以前不知道,是最近听说的)、然后我就去阳台上忏悔,心里念叨着:"被我伤害过的,或者伤害过我的所有众生,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没有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愿他们快乐!"我只能这样做了,觉得很有效果、念叨几边就平静下来了、
请师傅帮我解释一下,我这样是不是心理作用,还是有其他原因?
    师答:当然主要是心理作用。你的心不安,和修了慈心的观想发愿后的恢复肯定主要都是心理作用,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比如:1、你先跑步可能使心兴奋,然后洗澡使全身血管扩张心肌缺血,突然坐下又强力让它静下来会造成心脏的不适应。2、平时可能饮食营养不足造成身体虚弱。3、睡眠不足,学习工作的疲劳。4、也不排除与有情结怨等造成的干扰。5、或还有其他因素,如病苦等。
  我们无始以来与有情结了很多善缘和恶缘,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众生帮助或障碍。所以我们既然要修行就尽量不要与有情结恶缘。生活中贪著欲乐障碍修行,过分苦行也是修行的障碍。所以要走中道,佛陀要求弟子们少欲知足就好了。在家人有工作和学习等负担,消耗很大,一般不能完全按出家人的规矩来过分要求自己。为了修行,生活、学习、工作、锻炼都要调整,修行中吃饭处理得不好都会造成障碍。吃饭也要学习。
53、体操运动员每天训练,也在观察自己的动作,为什么不能开慧呢?运动员的训练和佛陀讲的观察自己的动作有什么区别?
  师答:体操运动员每天训练,也在观察自己的动作,一是发心目的只是为了达到动作的准确,并非为了见真实相,只会练成技能,但是也应该比其他运动的烦恼应该要小一些。二是心还不够专注。他们不知道通过对身体动作观察可以见到缘生缘灭自然法则。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我没有研究过他们。运动员训练的目的是要参加比赛。佛陀教我们观察身体的动作是为了开智慧,亲证缘生缘灭的自然法则。
54、问:法师,我上次问您关于写文章时构思的时候应该怎么如实观察。您说:“修观不能提前计划,若提前计划就不是如实观察了。”后来我想了想,感到越来越迷糊,比如,今天中午要吃饭,晚上几点要睡觉,那也是提前计划,如果我们不提前计划,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干到哪是哪?到底应该怎么做?还有,比如要看经,正确思维经义,这个时候如何观察身心?
    师答:你在计划“今天中午要吃饭,晚上几点要睡觉”这是生活,可以计划。但这些不是修观不是修行。在生活中时时认知无常无我,时时对治烦恼是修观是修行;若旁观这时候的身心变化的真相也是修观。要看经,正确思维经义,这个时候可以同上观察,也可以将经义与身心的真相进行对比。
55、问:我晚上睡眠还可以,但白天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头脑不清,没精神,身体困。每当头脑不清时我就开始睡觉,但醒来一会后又头脑不清了。请问师父是不是我对这些症状采取了错误的态度导致它很长时间的延续?该怎么对治?修定有帮助吗?修定能减少睡眠吗?
  师答:头脑不清问题原因不同,对治方法不同。有的是身体或精神方面的病苦,如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身体过分虚弱等。——正确地治疗;有的是冤家鬼神的障碍。——修慈心定对治;有的是烦恼过重,比如贪、嗔或痴心严重的人头脑都会浑浊。——认真修定慧。嗔心重修慈心定,贪心重修不净观,痴心重如下面对治昏睡的修法。有的是过度疲劳及睡眠不足。——适当修养。最普遍的是因为贪著睡眠造成的恶习。——要限制睡眠的时间,多修经行,慧观,多听闻佛法,少修禅定或修禅定也最好要修光明想(否则可能越修越困)。您就可能属于这类情况。
56、问:大师你好,我们学校一年已经有三个学生自杀死亡了?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佛教对自杀有什么观点?
师答:一个人自杀的原因很多。一般共同的就是心情不好不能自主,既是由于烦恼愚痴等原因。通过听闻佛法并且如法地修行,人们就会越来越有智慧对人生认识透彻,烦恼会越来越轻,心胸会更宽广,能力会越来越强……。
57、如何鉴别真“佛”、假“佛”?
佛是梵语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其中有些是翻译错误)。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种,是第一个阿罗汉。佛教中将第一位无师而能自觉自悟获得究竟解脱之圣者称为佛。无师自证的佛分二种,其中如无因缘建立宗教普遍利益众生的叫做辟支佛陀(独觉)反之称为佛陀。
    佛陀和声闻阿罗汉都有究竟的智慧,断尽了所有的烦恼,证得了完全的解脱。但是佛陀能遍知一切,具足四种无碍辩才和十八不共法,是第一位无师而自证获得究竟解脱的人,在福德神通力等方面超过一般的阿罗汉。因为佛是第一个阿罗汉,所以在同一个世界的同一时期只可能有一尊佛,其后成就的圣人因为都是以佛为师,听闻学习佛陀的教言成就的,就叫做声闻阿罗汉,佛被称为佛陀阿罗汉。
    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的佛陀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若还有其他人自称为佛陀,必然虚假。
请参考:《中阿含经》(一六一)梵志品梵摩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58、关于《卡拉玛经》的疑问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巴利《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

当时,卡拉玛人们来见世尊。一些顶礼世尊后坐到一旁,一些卡拉玛人顶礼世尊跟世尊谈一些话后才坐到一旁,一些报告他们的姓名、字号后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区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说:“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卡莎布塌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世尊说:卡拉玛人们!你们的怀疑是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是应该的。卡拉玛人们!你们要: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经 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于名为克萨普塔之卡拉玛族邑。克萨普塔卡拉玛人闻:沙门尊乔达摩是释迦子,从释迦出家至克萨普塔,又,彼尊乔达摩有美好称赞之声扬,谓: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能遇阿罗汉是幸其甚。——其时,克萨普塔之卡拉玛人即诣世尊之处。诣已,一类之人即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一类人即于世尊互相庆慰;致欢迎,感铭之交谈已,一类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白出名姓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默然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克萨普塔之卡拉玛人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众来至克萨普塔邑,彼等之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于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复有他类沙门、婆罗门来至克萨普塔,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他说则于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对彼等,我等有惑,有疑于此等沙门、婆罗门诸氏中,谁语真实?谁语虚妄?] 
[卡拉玛人!汝等所惑是当然,所疑是当然,有惑之处,定会起疑。 
[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则卡拉玛人!汝等于时应断(彼)!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有嗔心之人是为嗔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愚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有愚痴之人是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有罪。]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之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卡拉玛人!是故,我语:“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则卡拉玛人!汝等于时应断(彼)!”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益与乐--则卡拉玛人!其时应具足而住之。]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无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无贪人是不为贪所蔽、心不为所捕、不杀有命者、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妄,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无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无嗔人是不为贪所蔽、心不为所捕、不杀有命者、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妄,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无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无嗔人是不为痴所蔽、心不为所捕、不杀有命者、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妄,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无罪。]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称赞者。]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益与乐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之执取,即能引益与乐,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卡拉玛人!是故,我语:“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益与乐--则卡拉玛人!其时应具足而住之。”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卡拉玛人!彼圣弟子即如是离贪、离瞋,不愚痴。以正知、正念、以与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与悲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与喜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与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徧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徧满而住。卡拉玛人!彼胜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 
[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既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耶?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卡拉玛人!彼胜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此四种慰安。]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胜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既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则我将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见已知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大德!彼胜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此四种慰安。 
[奇哉!尊者乔达摩!伟哉!尊者乔达摩!恰如倒者使起,如覆盖者使露现,如迷者教以道,如闇中持来油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尊者瞿昙以种种法门说示。 
[大德!我等今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请世尊存念于我等自今日起终生皈依为优婆赛。]
    师傅,看完这段经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应不应该怀疑佛陀说的这部经呢??
还有个问题,师傅为什么出家人要剃光头啊?不剃行吗?
师答:同样应该思维佛陀说的这部经,看看是否合理?
合理我们就接受,不合理就舍弃。
出家人要剃光头是一个标志,对世人显示自己的身份也可以提醒出家人自己要求自己。还可以减少因为贪爱容貌造业、增上烦恼及耽误时间。只有特殊原因可以暂时不剃头,比如疾病,政治原因等剃头会危及生命会障碍修行等时。若是因为疾病永久不能剃头的话,应该是不允许出家的。
问:可是师傅,究竟什么才算合理呢?
我又仔细思维了一下,其实我的疑问是:1、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2、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3、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4、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到底应该怎么样正确地思维呢?
师答:1、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有的是外道的宗教经典有的是伪经,即使是佛陀的真经也可能有传播是造成错误,或错误理解。 2、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诡辩的逻辑很厉害,很难鉴别。就连专门研究哲学的专家教授都会上当的。 3、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各种思想都有哲理,有些哲理有道理,但是不究竟。 4、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人间常识知识经验,也有很多是错误的。
  佛教的思想都围绕着四圣谛,三法印开展的,若与此不符就不是佛法。依此思维就是佛教的正确思维。
  对真理的追求是要靠四念处真实科学地观察身心和宇宙的自然规律。以此思维就是科学地正确思维。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234
铜币
247
威望
2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8-23
解析诡辩术
哲学知识:什么是诡辩、诡辩术、诡辩论?
当今世界有些人不讲道德依小聪明使用诡辩术欺骗人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我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和日常生活中他们颠倒黑白掩盖真理。也有的人误将诡辩当作真理而不自知,自欺欺他。所以了解一些诡辩术的常识就很重要了。
1、什么是诡辩?(作者:回梦盛唐、xztlsy、是绝望是狂欢)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象真的一样。”黑格尔的着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诡辩既不同于一般的武断,也不同于谣言。 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看得出它是强词夺理; 谣言,它纯粹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能听出它是居心险恶。 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得“根据”,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2、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
    最大的区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在世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误说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我国有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手里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周围也就没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诡辩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戏,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因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论者为达到诡辩地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的话,那么歪曲真理的形式却可以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的变种可能有一千种色调,并且随时可以创造出一千零一种色调来。”可以这样说,每一种错误命题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种诡辩手法的。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
    3、主要的诡辩手法有那些?
  (1)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
      凡算命、相面、占卜之徒,他们骗人索财的一个法宝,就是竭力说含糊之词,双关之语,两面堵,四面围,正说也行,反说也通,随机应变,反正让你相信他的话灵验。这是地地道道的诡辩术。
  (2)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
    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
  (A):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B)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C)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D)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E)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3)虚假论据。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
  (4)循环论证。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
    (5)以人为据。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
  (6)诉诸权威。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种特殊表现。
  (7)人身攻击。是指用攻击、谩骂论敌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这也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作风。
  (8)机械类比。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性质的论证的手法。用这种机械类比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9)以偏概全。是指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根据冒充全面的,充足的论据去进行论证,以个别情况片面概括为一般。
(上门这段资料来源于网络)
4、请问,大乘经典批评阿罗汉未断“法执”,是什么诡辩?
答:大乘经典批评阿罗汉未断“法执”,是靠谣言和偷换概念的诡辩才建立起来的。
  佛陀说阿罗汉断尽一切烦恼,究竟解脱不受后有。后人无中生有谣言阿罗汉有“法执”。其它要根据他们具体事例来判断是哪一类的诡辩。
  还有的是依据一个叫做大天的假阿罗汉的错误行为及言论建立。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因大天比丘提出在佛教教义上的五种主张,后称“大天五事”。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

    大毗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于其门外闻一苾刍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刍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染心,梦失不净污衣,使弟子洗之。
弟子曰:阿罗汉尽一切烦恼,何犹有斯事?大天曰:天魔所绕,阿罗汉亦不能免不净漏失。是第一恶见也。
又彼欲使弟子欢喜,矫记别某为预流果,乃至某为阿罗汉果。弟子曰:我闻阿罗汉等有证智,如何我等都无知?大天曰: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恶见也。
时弟子曰:曾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实理犹怀疑惑?大天曰:阿罗汉烦恼障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是第三恶见也。
弟子曰: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如何我等不自证知,而由师令知?大天曰:如舍利弗目连犹佛若末记,彼不自知,汝钝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恶见也。
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未断尽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悔责重罪,忧惶所迫,数数呼苦哉。弟子闻之怪而问师。大天曰:称苦者呼圣道也。是为第五恶见。
大天遂造偈曰:“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1)、“余所诱”: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但仍有漏失不净之物,如遗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于恶魔憎嫉佛法,对修善者诱惑破坏所致。
  (2)“无知”: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仅断染污无知,尚未断尽不染污无知,尚有疑惑存在。
  (3)“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二种,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故虽为无学圣者,仍有惑相现前。
  (4)“他令入”: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别,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的授记,才能自知已得解脱。
  (5)“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方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
说阿罗汉未断法执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谎言。
阿罗汉要破见解上的疑惑后断尽一切贪嗔既证涅槃。阿罗汉是因为不贪执一切法才证涅槃,并非是因为贪执涅槃才证涅槃的。
有贪才可能有执取,阿罗汉没有一切贪心如何能有法执?
看看这些经,阿罗汉会有法执吗?
《杂阿含经》(二七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答言:“非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否?”答言:“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杂阿含经》(二三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一三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答曰:“无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还有众多相关经文,以后自己多看《杂阿含经》。
5、分析实践:学习无用诡辩
有人宣称:人既不可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无须加以研究,也不可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去研究什么,所以,所谓“学到老”是没有意义的。
听着好像有理,而事实上却不合理,大家分析一下,看看其使用的什么诡辩手法
分析:实际上人们会有记忆的忘失,反复地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可以加强记忆。对于未知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深入不断地努力研究,会越来越明白直至彻底看破并且合理地利用。
这个诡辩却颠倒而说,对所知道的东西无须加以研究;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知道去研究什么。所用的诡辩手法是“虚假论据”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这个诡辩所建立的是学习也不能明白道理增加知识。可实质上只要正确努力学习或多或少都有所得。所以说正确地学习一定有或多或少的用处。
  您这个“学习一定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吗?为什么人类一定要学习呢?”问题,与上面的诡辩不是一个题目。
人类为了了解自然,积累知识,解脱离苦……都需要学习,即使只想如同野兽一样没有思想道德地生活也需要学习取食等技巧。